得IMF和富国紧急援助,深陷在危机中亚洲国家必须以政策改革作为交换。这些政策改革,都是以市场自由化,尤其是金融市场自由化为导向。当这次危机推动亚洲经济体往更市场导向方向走时,其实它——以及随后巴西危机、俄罗斯危机——也为后冷战时代“自由市场必胜论”埋下第颗质疑种子。对全球金融体系是否需要进行改革,开始有很多严肃讨论,当时许多建议跟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建议样。甚至许多全球化主要倡导者,比如《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Wolf)和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Bhagwati),也都开始质疑国际资本是否应该自由流动。在全球经济新纪元下,并非切都运行良好。
虚幻黎明:从互联网泡沫到“大稳健”
危机被控制之后,全球金融改革呼声就消退。美国不但不改革,还反其道而行之,在1999年废除罗斯福新政时期最著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此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不分家。
2000年出现另场恐慌——美国“互联网泡沫”(dot.combubble)破裂。当时互联网公司在可预见未来,并没有任何获利可能,可是股价却出奇高。由于美联储干预,利率大幅降低,加上其他国家也跟着做,这场恐慌很快就消退。
从那时起——新千年前几年,富国经济看起来帆风顺,尤其是美国。增长不能说惊人,但也算相当稳健(robust)。资产价格(房价、公司股价等)看起来是要直增长下去。通胀率直很低。当时,经济学家,其中包括2006—2014年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Bernanke),都在议论“大稳健”(GreatModeration),他们认为经济学在这个所谓“大稳健”时期已经克服繁荣与萧条(boomandbust),即克服经济大起大落。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987—2006年美联储主席,人们认为他有炼金术般本领,能够让经济直保持繁荣,又没有助长通胀和引起金融问题,都尊称他为“大师”(Maestro)。因报道“水门事件”而声名鹊起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Woodward)为他写过本传记,书名就叫“大师”。
到2000年代中期,全世界终于开始感受到中国在过去20多年经济增长“奇迹”。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只占世界经济总量2.5%。31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