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也是这样想,她时常想着何日得归洛阳,然而洛阳险地,她若归去,只怕尸骨难存。皇帝不好相与,几位王兄更是虎狼之辈,她便是欲中立都难。
汉王忧心忡忡:“寡人只忧心大长公主处境艰难。”
上回刺客,便是皇帝派来,若无行刺之事,大长公主兴许还能允皇帝召回汉王,然知他险恶之心,哪里肯让汉王明
由此,也可见殿下性情。心软,见不得百信含冤,且不会不懂装懂,她不明白便令明白臣属去办此事,又令国相御史协理,尽量公正。
不知是有人教她,还是殿下自己揣摩,她就国不过年,已能做到如此境地,称得上仁主。
议过国中要事,国相禀起朝廷大事来。
汉王就国来,秉行无为而治,轻徭役,薄赋税,与民生息,从不扰民。汉国虽小,因此蒸蒸日上。余者封国却非如此。
赵王、晋王、荆王、代王四王,就国便征兵丁,加赋税,有何用心,昭然若揭。朝廷自不能坐视郡国强盛,面调集兵马,面诏令诸国送世子入京读书,名为读书,实为质子。
安置在正殿后小退步中。
这间退步与前殿墙之隔,前殿言语,皆听得分明,近得很。君瑶在此处,汉王很安心。她与君瑶道:“你等等,待议完事,们便走。”
君瑶颔首。
汉王转身往前殿去。
君瑶安坐榻上,不过片刻,前殿传来臣属拜见殿下声响,汉王道句免礼。
汉王没有世子,也不知怎办,遣使入京问下。
此事朝中有回应,使臣今晨归临淄,先禀国相。
皇帝本欲借此,令汉王回京,濮阳大长公主替她挡回去,说是既无世子,便等生世子再送入京。大长公主权重,皇帝自不得不与她几分颜面,被迫允此议。
“朝中越发乱,臣也以为,殿下此时回京,必受波折,远不如在藩,来得周全。”国相道。
余者诸臣皆附议。
君瑶不禁笑,殿下声音颇为稳当,不知她神色如何,是否极力将小脸板得严肃,好使自己瞧上去威严些。
殿中属臣不多,六七人而已,依次禀近日要务,皆是关乎民生要事。汉王听时候居多,极少开口,便是开口,她也会令臣下先说说看法,她或择方从之,或令再议,皆称得上沉稳有度。
君瑶听着殿中诸人言谈,倒也不觉无趣。
议过民生,又议刑律,有触刑律而官府难决者,皆禀宫中,请汉王殿下决断。汉王于此,便生疏得多。君瑶明白,刑律枯燥,殿下性子,必是不喜研读。她令掌管刑狱属臣,会同国相、御史,同审理,审后再来禀她。
三司会审,便可少冤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