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对话淡是世风与文风,甚至提到历史演进。要清楚此刻韩愈并不是后代尊崇昌黎先生,只是位普通年轻学子,能说出这样番道理相当不简单。而韩湘这位少年所言,竟谙合悟道。
叔侄正在说话间,迎面走来位头戴玉簪道士,上前拱手行礼道:“小道姓梅,芜州人士,方才听二位之言,有证所思,特此现身道谢!……若不嫌唐突,能否请到茶肆小叙?”
不记得来时道边有茶肆啊?韩愈叔侄望旁边看,还真有间。两间屋子几座草亭,迎风挑着幌帘,草亭中摆着桌椅,屋门前放着长案,案上煮茶器物应具全。有秀美
太平盛世时隐患不大,但天下动乱时,老百姓因为逃难、抛荒等原因还不起借款,大量房产田地就归寺院所有。
寺院放贷看似不收利息,但是百姓抵押之物在动荡荒年是不值钱,寺院等于趁灾荒战乱低价收购大量庙产,若碰到会钻营牟利庙主,这手玩会更狠,有许多房产田地到手简直和白拣样。唐中期均田制破坏,个因素是战乱,另外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并。
按当时律令,寺院不交税赋,寺僧不服徭役,这给地方民生和国家财政都造成巨大压力,而普通百姓般看不清这些,上寺院供佛人却更多。天下佛门靡风大盛,有修行高僧寥寥,脑满肠肥作威作福和尚不少。像韩愈这种人,自然看不惯。
其实梅振衣早年就有这种预感,如今预感成现实,听见这对叔侄言语,自然就留意。(注:详见本书249回)
“功德在行,不空言凭信!若失行谈信,所谓舍利佛指,不过冢中枯骨。”韩愈叹息答道。
韩湘又摇头道:“舍利佛指就是舍利佛指,而世人灵台所见若为冢中枯骨,那坛上所供也无异冢中枯骨。……叔父谈如今佛事,以冢中枯骨言之,但昨日教做文章,为何又言复古?”
韩愈正色道:“此古乃朴,并非枯骨。自古诗言志、文载道,后汉以来文风靡丽专事工巧,求形之奇诡而略神之所寄,文章千古事,应求凝练直达载道解惑。”他此刻所谓“文”,并不是狭义文学或文章,而是指广义学风。
韩湘点头道:“先秦诸家之说,太史公之文,有此朴风,难道真是今不如古吗?”
韩愈沉吟道:“今确有不如古之处,但不能言今不如古,应究思学之风,圣人无常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世事日新,世学亦日新,有万年之师道,却无万年之师学。”
韩湘也沉吟道:“浑成之道先于天地恒存,而物用格致后天地而知,待人之学、待人之究、待人之取、待人之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