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似乎意味着,大学生(通常来自上层阶级家庭,长期接受学校和其他市政机构教育)受到美国信仰和犹太教-基督教耳濡目染。他们内心冲突本质在于他们无法真正拥有所有他们所欣赏美德。
但是,并非只有来自“上层阶级”大学生才会受到内疚煎熬。针对郊区女性反犹太主义研究——其中并非所有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发现:
有四分之人认为自己感受“仅仅出于自身偏见”,有半人认为自己对犹太人偏见部分出于自身原因,部分是由于犹太人不当行为;另外四分之人则认为她们对犹太人态度完全是犹太人自身过错(不带愧疚偏见)。2
这项研究报告并没有提到这些女性中有多大比例人为“自身偏见”而感到羞愧。但是,这种愧疚可能并不罕见。
罪恶感——只有十分之学生能够毫无愧疚地秉持偏见。下面这种陈述更具有代表性:
理性告诉,黑人与白人同样善良、同样体面、同样真诚。然而却无法不注意到自己理性与偏见之间分裂。
试图只看见犹太人身上优点。但无论如何努力地克服自己偏见,它依旧存在——这是由于父母对早期影响。
虽然偏见是不道德,但知道永远无法摆脱偏见。相信要对黑人心怀善意,但永远不会邀请他来家共进晚餐。是,知道是个伪君子。
出于理智,深信对意大利人这种偏见是毫无来由。但是就目前对待意大利朋友举止而言,不得不长期和自己抵触态度做斗争。对自己偏见之强烈而感到惊讶。
这些偏见使看到自己心胸狭隘,所以尽可能地保持友善。对自己偏见感到恼怒,但似乎无法消灭自己这些偏见。
越是想将犹太人视为个体,就越发强烈地将他们视为个群体。近乎强迫性偏见与强烈地想要根除偏见想法正进行着激烈斗争。
虽然偏见在理性面前落败,但是偏见却依旧萦绕于情感之中。
在以上引述所在特定学生群体中,有半人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对自身偏见进行反省,发现这些偏见是毫无根基、虚假。有三分之人坚定自己摆脱种族和阶级偏见愿望。并且如前所述,只有十分之人在持有偏见同时毫无愧疚,并坚持维护自身偏见态度。
也许这些自描述可能并非典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他们可能对此更为敏感。甚至存在有些人试图“取悦老师”可能性(但是,熟悉大学生写作中所特有批判性和坦率人会怀疑这种对结果解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