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曾国藩生有个整体回顾话,那,应该说,曾国藩离开江西战场回到家乡为父守孝年多,是他人生个重要转折点。这其中意义,绝不亚于王阳明“龙场悟道”。当年,王阳明就是在贵州修文县个叫龙场小山村中,悟出人生终极意义,也悟出自己人生行走方式。同样,更具宗教意味是释迦牟尼,在内心走投无路情形下,菩提树下“顿悟”,顿感大光明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同样也有“顿悟”过程。当曾国藩再次从白杨坪出山之时,个新曾国藩诞生——由于悟出人生进取和虚无双重意义,这个人已超然于世界之上,在精神上进入自由王国。从此之后曾国藩悲悯、达观、清醒,富有超然洞察力,以及无时不在苍凉感。
父亲丧事办完之后,曾国藩开始消受老家白杨坪田园生活。每天,曾国藩总是早早起床,然后,就在自己所住白玉堂附近散步。山村早晨是宁静安详,空气里总有雾霭,缥缥缈缈,像丝绸样滑来滑去;白杨坪风景也好:春天,漫山遍野映山红会热烈开放,山色如泼颜色样,红块,黄块,绿块;夏天,到处都是荷叶飘香,荷花绽放……鸟是任何季节都有,它们啁啾无所不在,尤其是春天里,白杨坪带,到处莺歌燕舞,叫得最欢,就是布谷、黄雀以及鹧鸪。因为有鸟鸣相伴,人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有时候,兴致上来,曾国藩还会带着纪泽、纪鸿等,攀登对面高嵋山。从山上俯瞰白杨坪,会觉得整个白杨坪就像块巨大未被世人染指美玉样,伏在山水深处。那条溪水和那座团山,犹如蛟龙在宝盆中嬉戏。曾国藩清楚地记得二十四岁那年,自己赴京赶考,曾写首诗:
高嵋山下是侬家,年年岁岁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在曾国藩生涯中,这首诗,是对白杨坪最初感慨。
时间天天地过去,这种安静而无聊日子,曾国藩倒也过得有滋有味,毕竟,经过那多年理学熏陶,曾国藩定力非凡。况且,他本来就不算是个热衷于权力和利益人。像众多富有情调传统知识分子样,曾国藩喜欢是恬静田园生活,耕耘,读书,无事时享受自然风光,也享受天伦之乐。在荷叶塘家中厅堂上,还挂着当年曾国藩应父亲之邀撰写副对联: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本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