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是,在金木1929年笔记中又提及这句话,说并非自己原创,而是借用于刘鹗日记。
刘鹗生写无数日记。如今明确流传于世只有小部分,编辑为《抱残守缺斋日记》——抱残守缺斋是他书斋名。
在吉林出版社2007年出版《刘鹗集》和网上电子化刘鹗日记中,并未查到这段话。这是因为,公开传世刘鹗日记中,本就没有这段话。
传世日记来自小说家刘鹗、甲骨文专家刘鹗,或水利专家刘鹗。作为夜行者刘鹗日记却无人知晓。
当时夜行者有条行规:所有夜行记录,并不发表,也不随便示人。只能在临终前托付给可信之人,若要公布于世,需经继承者之手。也就是说,夜行者记录,只能由继承夜行这行当人才能公布。
。直到六年后,他打算结束职业记者生涯时,又想起这场遭遇——
“……彷徨数载,常怀此种心绪:人如树木,枝叶愈向阳舒展,根须愈深入黑暗之地底。或许,宣统三年目睹那场烈火之时,便已心怀此念,唯不自知而已。”
“……无职无业,无左无右,无所依托,唯入夜潜行。此乃以远生恩师所授笔墨技法,承开蒙师父铁云之夜行人志业。”
拼出这段故事,算是挖到太爷爷做夜行者精神源头。也总算搞清楚件怀疑已久事:夜行者金木真正师承是刘铁云,而不是黄远生[27]。
1915年,黄远生于美国遇刺身亡。第二年,金木在上海度过段消沉生活,他辞掉《申报》工作,回到北京,宣告自己真正踏上夜行之路。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公布。比如太爷爷,他拿到刘鹗夜行记录,只在自己夜行笔记里隐约提及,却没在有生之年公布。若是没去追寻这段家族秘史,大概就永远湮没。
1929年那篇笔记,便是金木纪念恩师去世20年而写,他提到《抱残守缺斋日记》
但正如他所说,黄远生对他影响是在“技法”层面,而“志业”继承,是来自他童年开蒙老师刘铁云。
从1911年东北之行,到辞掉记者做独立调查者,再到之后十多年夜行生涯,他直随身携带《老残游记》,不仅仅是两卷书,也是他自认信物。
刘铁云,就是刘鹗。他曾在《老残游记》中提到自己小说写法:“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
这正是夜行者写法。
曾在金木发表在1925年《白日新闻》上篇评论中,见到类似说法:“不以春秋笔法,不做编造扭曲,唯以野史稗类之角度,辅以剪裁结构之法,做真实记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