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历史学家李·弗吉尼亚·钱伯斯–席勒写道,在19世纪,“和结婚姐妹样,南北战争前许多大龄未婚女性患有损害健康疾病,身体脆弱,时常出现倦怠忧郁情绪,甚至精神失常”。但是,她接着又说:“大家普遍认同是,女性不幸根须,是在社会文化这块贫瘠土壤中生长起来,在这样社会文化里,女性被要求极大地顺从和依赖男人,被鼓励在抹杀自条件下追求自实现”[7]。
也许正是要求女性进行自否定社会预期,培养当代女性消费欲和占有欲。
虽然个人反感《欲望都市》中用大量名贵鞋子、高档美食来显示女性独立做法,但是们对于应该把钱用于家居装饰观念都已习以为常。看到凯莉·布拉德肖花几百美元买双鞋子,也许会吃惊地后退,但要是看到卡罗尔·布雷迪写支票买窗帘或许眼睛都不会眨下。
尤其对女性来讲,为自己添置东西是得之不易自由。苏珊·安东尼26岁开始当小学老师赚钱时候,她已经两次拒绝求婚,坚持单身。她给自己买狐皮手套、白色丝绸帽子、还有紫色羊毛连衣裙后,写信问家里,要是她伙伴们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已经结婚不能有漂亮衣服而感到难过”。[8]
1979年,《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ChristianScienceMonitor)报道称,有单身女性为自己购买立体声音响、艺术品、饼干罐,还有家具,因为“单身女性也应该拥有好东西”,“谁想直坐在装橙子板条箱上等到有人给你手指套上婚戒呢?”[9]适应这种新常态需要个过程;因此该报解释说,如果说这代未婚消费者“比她们母亲和祖母略微放纵点话,那是因为她们认为自己‘值得这样’”。
但是,社会对女性自价值许多认定,每小步都走得十分漫长。早在十三年前就声称单身女性“自信,有安全感”《纽约时报》[10]在1987年又改变自己论调。它刊登个80年代中期“恐怖”故事,“纽约有个单身女性,聪明,有才气,”故事开头这样写道,“她害怕夜晚降临,害怕黑夜笼罩城市,害怕各家温暖厨房里亮起灯火”[11]。(显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报道那些单身女性为自己购买家具里,并不包括灯。)
《泰晤士报》(Times)称,单身女性看上去“工作充实,好友成群,过完刺激天后又是各种文化活动,健身,吃中餐,泡澡”,但实际上她们“痛苦地抱怨她们感情生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