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经史注家都没有对公良孺身份做过介绍。晚出《通志·氏族略》说他出自陈国,可能觉得孔子此行刚从陈国出来,新收本地弟子。但这种说法忽视点,就是《史记》明确说,在之前“子畏于匡”时候,公良孺就已经在孔子身边。本书前章已提及,春秋晚期,似乎只有鲁国公族盛行以“公某”为氏习惯,公良孺可能是鲁国小贵族,但是否属于三桓家族,或是出自别国君后人,就不可详考。
6古代经史注释家已经指出,这个中牟不是后来河南中牟县,但具体在哪里就说不清。本书推测
认祖,他辈子就是颜家庄个憨厚朴实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没有这些追求与梦想、希冀与绝望。
睡在颜家庄土炕上孔子,是何种心境,们没法得知。小说《白鹿原》里,主人公白孝文回乡心态,可能有点像孔子:
母亲织布机子和父亲坐着老椅子,奶奶拧麻绳拨架和那摞摞粗瓷黄碗,老屋木梁上吊着蜘蛛残网以及这老宅古屋所散发气息,都使他潜藏心底那种悠远记忆重新复活。尤其是中午那顿臊子面味道,那是任何高师名厨都做不出来。只有架着麦秸棉秆柴火大铁锅才能煮烹出这种味道。白孝文清醒地发现,这些复活情愫仅仅只能引发怀旧兴致,却根本不想重新再去领受,恰如只红冠如血尾翎如帜公鸡发现曾经哺育自己那只蛋壳,却再也无法重新蜷卧其中体验那蛋壳里头全部美妙……
孔子不是白鹿原上白孝文。他老,不会“更喜欢跳上墙头跃上柴火垛顶引颈鸣唱”,向乡亲炫耀自己富贵。他更留恋自己蛋壳,虽然知道自己已不可能再钻回去。
孔子在家乡创作支悲哀琴曲——《陬操》。他对命运感激、哀叹与诅咒,都融汇在这支琴曲里。只可惜,乐曲不是文字,后人没法解读它。现在二胡曲《二泉映月》和《江河水》,也许和《陬操》情绪很像。
陬邑,他年轻时千方百计想挣脱贫贱之乡,到衰老时却发现,这里才是自己逃避扰攘角落,他这次试图逃避,正是成年后自己。
1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2《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者,其由与?’”
3《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礼记·檀弓下》:“吴侵陈,斩祀杀厉。”“祀”可能和祭祀有关;“厉”通“疠”,是麻风病患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