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俘虏都送殷都祭祀鬼神。但他们被周人打败之后,却很老实地接受这个命运,周人很多礼俗他们也全盘学过来,文化上、政治上完全认同周王朝。到春秋前期,齐桓公、晋文公充当霸主维护国际秩序,抵御周边蛮夷进攻,他们最忠心盟友和支持者不是那些周人诸侯,而是宋国。
当初三桓想用孔子,但鲁国人是周公之后、周文化嫡传,他们担心孔子是商人后代,恐怕对周人政权有什意见。三桓派人找孔子谈话,问他对周朝态度。孔子说,周朝吸收夏、商两代好成果,最有文化,拥护周朝。2这样三桓才放心。
孔子那个时代,黄帝、炎帝传说还是野史,没变成正统。那时候正统历史里最古老就是尧舜禹,然后是夏商周,之前都是野蛮部落时代,没有文明历史。
对夏、商、周文化,孔子认为大同小异,在这个基础上有点点进化,到周朝发展得最好。举个例子,每年过年日子,如果用今天农历做标准话,夏朝在月日,商朝在十二月日,周朝在十月日。其他各种礼仪制度,孔子也都认为大同小异。他说:夏朝历法最好(从西汉开始,果然又用夏历);商朝马车技术最好(在考古上,确实是从商朝后半段殷墟才有马车,之前所谓夏朝没有,商朝前半段也还没发现马车);周朝礼服冠冕制度最好。
商朝人对夏朝礼仪有些改造,周朝对商朝也有些改造。孔子认为,这些改造幅度都不大,很容易说清楚,至于以后历朝历代,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商朝传人是宋国,夏朝也有传人,比如山东杞国,这就不好考证,因为考古里面真正夏文化核心区,是河南西部(洛阳)到山西南部(运城)这带,没延伸到山东。孔子考察过宋国和杞国礼仪制度,他结论是,这些都不是夏朝、商朝旧制,已经混进去很多周人文化元素,而且文献记载也太少,没法细究——别看孔子推崇古代,他不是盲目地神化、理想化古代,有时甚至有“疑古”治学理念。
孔子这种“三代大同小异”历史观,其实完全忘掉商朝文明血腥残,bao,末代商王纣成替罪羊,王朝切罪恶都归到商纣头上。这倒不是孔子创作,很可能是周朝开国者周公国策;只是这段历史文献太少,今天已经难以如实复原。
而且孔子尊重祖先,对商、对宋,都有很强好感,对商朝真有感情。他常挂在嘴上几个仁人、贤人,伯夷、叔齐、微子、箕子、比干,都是商人。孔子说自己学习榜样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彭,也是商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