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洛阳之行好像很平静。
识,开阔眼界,和中国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像。这种欧陆旅行里面,般都要去教皇所在地——罗马城,放在孔子那时代,就是王都洛阳。
周人最早从关中崛起,都城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他们灭商以后,觉得镐京到中原有点远,就营建河南洛阳城,作为统治东方重要枢纽,由王室直辖。到西周因为内战而灭亡,镐京又受到蛮人犬戎威胁,周平王就放弃镐京和关中,迁都洛阳,这是“东周”正式开始。孔子这时,关中都已经成为新兴秦国地盘。
孔子这次到洛阳,见到个著名人物——老聃,又称老子。根据些研究讲法,这还不是号称写《道德经》那位老子,而是在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位老者。《道德经》出来得更晚,如果孔子那个时代就有,孔子肯定要评论几句。
孔子向老聃请教很多学术方面问题。他晚年还给学生讲过,当时老聃位街坊去世,老聃要帮死者家里办丧事,孔子也跟着观摩学习。
送葬队伍半路上忽然发生日食,天几乎完全变黑,还能看到星星闪光。老聃发出指示:停止行进,拉棺材车停在马路右边,送葬亲人也停止哭嚎。等到太阳重新出来,老聃下令送丧队伍继续前进。
孔子不理解,按照习俗,棺材出门就不能返回;出现日食不知多久才会停止,继续前进不比停下不前更好吗?
老聃解释是:人正常出行,都要在大白天。比如按照周礼,诸侯去朝见天子,或者大夫因公出差,都是日出时上路,太阳快落时就要找地方住宿,不能顶着星星赶路。出殡也要比照这种规范(因为死者是有身份人,按生前规矩来)。
日食都有史官记录,今天也能用天文学知识推算。根据史书和计算,这次日食发生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周历五月日,阳历就是公元前518年4月9日。这是孔子在洛阳确切时间,孔子这时34岁。这件事记载在儒家经书《礼记·曾子问》里,比较有依据。
后来到战国,诸子百家都喜欢拿孔子编点儿故事。孔子见老子这事也有很多版本,比如庄子、韩非子,都把老子描绘成位深不可测高人。其实从《礼记》记载来看,这位老子也只是个有学识老者而已。
除和老子交往,孔子可能还结识些在王室供职人物,比如负责占星、擅长音乐苌弘。据说孔子曾参观周王室祖庙,看到个大铜人“三缄其口”,可能是嘴上被贴三个封条,背上还铸很长铭文,告诫人们“祸从口出”道理。这些记载就难辨真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