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年这次停丧“寻衅”,认祖归宗事件,历来重视人不多,其实很值得关注。
在后世人看来,孔子是个儒家大学者,又是个倡导理想政治、不受当权派喜欢人,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个书呆子,不通世故,经常犯点儿迂腐傻气。这其实只是孔子个性里比较常见个方面,跟他职业有关。但是,孔子还有善于观察、明哲保身、寻找机会另面。这是颜家庄那些下层人民生存智慧。在少数几次面临重大抉择节骨眼上,孔子这种智慧都起作用。
在孔子以前,坟墓都不堆土,地是平。但在孔子生活年
邑在曲阜东南近郊,也就是曲阜和防山之间。
把棺材停在大路边有点奇怪。别人问起来,就说是母亲死,想跟父亲合葬,但不知道父亲埋在哪儿。
乍听是笑话。谁会不知道自己父亲埋哪儿?而且,孔纥是十里八乡有点名气小贵族,普通老乡打听他坟在哪里,也不是什难事儿。
所以,这背后藏着问题或许是,孔子从小跟着单身农妇母亲长大,他们这家庭跟小贵族孔家没任何关系。停丧不葬,而且故意停在大路边,是在制造社会影响,让孔家那边注意到他是孔家血脉。他没有跑到孔家去哭闹着认亲,因为那时候农民和贵族身份差别太大,这做有危险。
孔子这时才15岁,没太多社会经验。停丧不葬、制造舆论这事儿,未必是他自己主意,也许有老乡们“指点”或是他母亲临终前有些嘱托,这外人就不清楚。
停丧消息,加上些暗示信息,通过适当中间人辗转传递过去,孔家人就坐不住。其实,孔家直人丁单薄,这时早没在世男人。受颜家庄停丧消息影响,可能是孔老爷已经出嫁老姐妹。咂摸,万是真呢?——这可是好事啊,孔家有后!那就把孩子叫家来看看吧。不看尚可,看这老泪就止不住。别不说,光这个头、相貌,也不是能冒充……
老孔家终于承认这个迟到儿子,结局是双赢,皆大欢喜。
《史记》记载,给孔子充当沟通中间人,是他们村庄里个老太太,“輓父之母”。“輓父”是替人收尸出殡、挖坑掘墓“入殓师”,当年孔纥办丧事,他可能也跟着帮忙。但为什不是“輓父”本人出面,而是他老母亲,大概是孔家那边只剩下女眷,所以让个老太太做中间人最合适。
颜家人智慧
认祖归宗之后,孔子母亲正式和孔纥合葬在起。孔子太需要这个合葬墓来证明自己、自己母亲和孔家关系。到此,孔子总算是有爹孩子,身份也从农民变成贵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