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海明威位同在巴黎记者同事回忆说,“他是位行为古怪但显然聪明过人青年”[1]。另位美国记者认为海明威是“某种阁楼上天才[2]”[3],不过他隐隐带着轻蔑暗示说,即使海明威在自己文章里鄙视咖啡馆中那些人,他结交也还是那些人。在巴黎媒体圈里,没有人对海明威持中立态度——终其生,人们对他不是崇拜,就是反感。但是每个人似乎也能察觉到,他会有不凡人生。[4]
虽然海明威在同事中树立不错口碑,但到1922年春天,他就厌倦外国记者生活方式。虽然这份工作比《合作共赢》记者工作更光鲜,但是和那时样累。
“在这条文字流水线上挣每天吃面包钱。”他对舍伍德·安德森讲——并未提及妻子信托基金,其实那才是他们最主要收入来源。他还向另位朋友抱怨,他已经辛苦得快把打字机色带磨穿[5]。[6]海明威担心不仅是新闻工作会让他没有时间写作具有g,m意义小说,他甚至担心新闻报道本身会损害他写出像样散文能力。诚然,身为记者,旅行为他提供很好潜在写作素材,从事新闻写作也教给他如何在纸上有效地传达观点。他坦言:“在《星报》,你必须学会写简单明句子。”[7]但是除此之外,新闻报道工作带来只有破坏性干扰。“这该死报纸活计正在点点毁掉,”他在写给安德森信中说道,“但是打算很快把这些全都抛开,花三个月做点儿别。”[8]
不巧是,《星报》编辑此时对海明威工作印象深刻,开始派给他更重要、也更费时间选题。他们把他派到欧洲各个地方。那时欧洲仍然没有走出上次大战余波,同时也在积极地筹备下场战争。在海明威立誓“把这些全都抛开”后不久,他便踏上日内瓦采访之旅,奔走将近个月。接着,他开始持续年采访旅程,工作繁重而冗长,把他像乒乓球般打来打去——他从米兰被调到日内瓦,接着又到法兰克福。单单是日内瓦那次,《星报》上就登出至少23篇海明威所写报道和文章。在伊斯坦布尔,他目睹支难民大军:25万色雷斯农民“浩浩荡荡,衣裳被雨水打湿,脚步蹒跚而沉重”[9],他们“在雨中迈着步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们机械地向前走着,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路面”,拖着脚步向马其顿进发[10]。[11]在米兰,他采访墨索里尼(Mussolini),并警告读者,法西斯主义将带来场灾难。他将“领袖”(IlDuc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