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仗层。隋唐以前大都直接在地仗层上作画,自隋唐开始,画工会在地仗层上再抹上层薄如蛋壳白灰,经过打磨后才可以作为壁画底色。洞窟历经千年之后,泥质地仗层逐渐从岩体上脱离开来,形成壁画与岩体之间空隙。这种空隙对壁画是致命,旦遭遇地震或大风,壁画很容易整体脱落。壁画脱落掉至地面就会“粉身碎骨”,很难修复,这是最可怕。这种病害就是空鼓,是壁画保存所面临严重问题之。
还有起甲问题。起甲表现形式是壁画白粉层及其上面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形成鳞片状翘起。翘起来龟裂层,时间长就会脱落。久而久之只剩下壁画泥层,严重还会导致壁画消失。
还有种病害就是酥碱。壁画酥碱病害,被称为壁画“癌症”,其现象是壁画地仗泥层黏结性丧失,泥土颗粒逐渐掉落酥粉。在水和潮湿空气作用下,崖体及壁画地仗层中大量硫酸钠和氯化钠活动迁移,聚积在壁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中,反复溶解、结晶,从而产生酥碱病变。
因为年代久远,几乎每个洞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病害。壁画病情恶化是个渐进过程,而且将会持续下去。如遇到下雨等恶劣天气,潮湿空气进入洞窟,将加速恶化,即使在进行保护修复同时,这种过程也不会停止。们从事壁画保护修复专家,就好像是“壁画医生”,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想着这群“病人”,想方设法要医治这些“病人”。
壁画很多病害是肉眼不可见,譬如壁画酥碱。针对这种问题,现在采用方法就是先把盐给脱出来,然后用医用注射器将合适修复黏结材料注射到病害地方,以此缓解病害程度。整个过程是套有序工艺,既要有适合修复材料,也要有科学工艺。这也是们开展国际合作个重要内容。
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文博系统中开展对外合作,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理念和先进保护技术。们意识到石窟保护需要从过去单抢救性修复,转化为系统科学保护修复。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病害发生之后修复,而且要根据环境影响和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对壁画病害原因和发生过程进行综合研究,从而能够从病害发生源头加以防控,以达到减缓病害发生目。也就是要逐渐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努力使洞窟环境保持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壁画和彩塑病害发生乃至最终劣化,做到防患于未然。[1]
们除不断探索壁画科学抢救性保护修复技术外,还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采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