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写稿肯定和艺术搭不上边儿。但话说回来,个机会出现在他面前,而他无所事事,不安分,几乎对切都不满意,去《时报》做段时间或许能给死气沉沉当下注入些色彩,引诱他离开他那个惨兮兮境地。不仅如此,这份工作还会给钱——象征性地篇文章给十块钱——而比钱更重要是,《时报》是份真正报纸,不是蒙特克莱尔高中《登山者》那种笑话样刊物,要是弗格森设法在那儿争取到份正式工作,他就踏入成人世界行列——不再是个快十八岁高中生,而是个青年人,或者,用个异曲同工但他更喜欢听词来形容就是,少年奇才,小小年纪就在做大人工作。
可别忘,惠特曼起步时给《布鲁克林鹰报》做过记者,海明威曾给《堪萨斯城星报》写过稿,而出生于纽瓦克斯蒂芬·克莱恩在《纽约先驱报》当过记者,所以,当弗格森母亲问他有没有兴趣接替骤然离职沃格尔,弗格森不到半分钟便答应。这个工作不会轻松,他母亲补充道,但爱德华·英霍夫,就是《时报》那个坏脾气胖主编,或许实在束手无策,愿意碰运气让个没经验小孩试试看,反正就先去场比赛,即便弗格森不行,也能给英霍夫争取点儿时间,但他们俩心里都有数,他母亲说,他肯定会搞定,再说,十多年来她直在英霍夫报纸上发表摄影作品,还把他肖像照收入她那本《花园州才俊录》(无缘无故慷慨之举,如果能这说话),所以那个话痨欠人情呢,她说完之后秒都没浪费,当即拿起电话打给他。弗格森母亲做事就是这样——她会抓住时机立即办到,毫不畏惧、没人阻拦得,弗格森听她在电话这头和英霍夫说话,边欣赏他母亲大胆壮举。在他们通话七分钟里,她听起来完全不像是个母亲在求人帮儿子忙。她是个精明人才猎头,刚刚为老朋友解决个难题,英霍夫应该双膝跪地,感谢她出手相救。
凭着这通电话说服力,弗格森最终获得觐见那位喜怒无常坏脾气主编大人机会,尽管他有备而来,带两份自己作品,以证明他不是目不识丁蠢材(篇《李尔王》英文课论文,首短小幽默诗,最后两句是,如果人生是场梦,/醒来后会发生什?),肥头大耳、已经开始谢顶英霍夫几乎没怎看眼。猜你应该懂点儿篮球吧,他说,猜你应该能写出条理分明句子,但报纸呢——你平时都懒得看报吧?他当然看报,弗格森答道,每天三份。看《明星纪事报》解本地新闻,看《纽约时报》解国际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