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四天,不分胜负。但由于其他所率部队各路都没有跟上,无法牵制金军,金军得以调来援军。解潜由于没有后援部队,所率部队最终崩溃。[31]
作为名义主帅李纲由于没有兵,也没有指挥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宋军失败。
八月份,张灏、张思正、折可求等与金人轮番相遇,发生战斗,均以失败告终。当宋军战败消息传来,位于山西威胜军、隆德府、汾州、晋州、泽州(现山西省晋城市)、绛州老百姓纷纷开始逃亡,他们不再信任宋军保护,担心金人把黄河以北土地和人民都割走,于是渡过黄河,向南方撤离。[32]
这系列失败也成皇帝再次转向节点,从这时开始,外交活动更加频繁,军事行动却又搁置下来,皇帝下令不得轻易进兵,从湖南来援军也被按下。
由于李纲无法指挥战争,他再次被免职,皇帝强迫已经退休种师道出山接替他。
李纲走上他漫漫贬职之路。他先是被封为扬州知州,但随后又被安置到建昌郡(现江西省南城县),还没有走到地方,又被发配到更远宁江(现重庆市奉节县)。当“靖康之耻”最后结局来临之时,他已经脱离舞台中央,无法起到鼓舞人心作用。
李纲是有定优势,他擅于鼓动士气,并有着坚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肯和金军妥协。他在第次汴京围城中起到关键作用,但这个作用又存在着定夸大。事实上,他只率军抵抗两天,宋钦宗就和金军讲和,并做出无法挽回巨大让步。李纲既没有机会继续与金军作战,也没有机会阻止皇帝让步。后期等种师道等勤王军到来后,李纲就被边缘化,起到作用更加有限。
李纲在人民中间有极高威信,但在军人中间却直被看成是外来生手。在宋代军事体制下,李纲不可能找到施展舞台。更何况他坚决主战态度也让许多主和派看不惯,于是,主和派和军人集团都不喜欢他,集体排斥他。他离开是必然,即便留下也会毫无作为。
接替李纲种师道虽然是名将,但等他上任时,已经到山穷水尽地步。这个老“光杆司令”没有带兵卒前往河阳。在那儿,他碰到金国使节王汭。他从使节言辞判断,金军又要进攻,于是立即上奏皇帝。此时北方军队已经指望不上,形势比前年还要严峻,种师道上书请求皇帝移驾长安。长安位于关中四塞之地,又是种师道根据地,金军很难进攻那儿。当汴京没有皇帝,反而更加容易保卫。
但他建议被斥为逃跑主义,没有被采纳。十月初,病重种师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