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闻界纷纷报道从战区传来捷报,乐观情绪笼罩着俄罗斯帝国。这种新树立起帝国自信——在克里米亚奇耻大辱之后仅二十年便出现——支持那些认为俄国在西伯利亚有重大使命人。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们东方”发展是个重要地缘政治目标,同化西伯利亚在经营帝国在远东商业和战略利益中处于核心地位。23亚历山大二世z.府于1867年决定把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此举受到公众激烈反对,在这个时候,探索圣彼得堡和西伯利亚之间海上通道必要性更加突出。因此,大臣们急切地想要让公众注意到国家对西伯利亚探险提供资助,想要促进开创性活动,以把争议抛到后面。出售俄国北美殖民地带来个不可预见后果:西伯利亚东北部公路网迅速衰落(这些交通要道此前直由俄美公司维护,作为物品和人员来往阿拉斯加条运输路线)。在此背景下,开通进出东西伯利亚海上航线具有重大象征和现实意义。24
视野更宽广地说,欧洲各国刚开始“瓜分非洲”也提供个关于探索、殖民、经济力量与帝国威望之间关系实例(俄国新闻界甚至报道亨利·莫顿·斯坦利在1877年秋天遇到戴维·利文斯通故事)。“黎明”号航行向俄国公众表明,俄罗斯帝国与其英国和法国竞争者样,在探索和经济开发自己吞并领土方面并不懈怠。人们把西伯利亚想象成个拥有大量尚未开发资源殖民地,这种更广阔设想为“黎明”号成就灌输超越航行本身无疑具有英雄主义重要意义。25
西伯利亚在俄国帝国使命中作用正在得到赞同,而它作为流放地功能正受到广泛批评。废奴情绪增长重演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美洲殖民地、19世纪30年代在澳大利亚出现过争论。在这两个大陆,殖民地经济发展都损害刑罚放逐威慑效果。随着时间推移,曾经条件恶劣荒芜之地变成许多人理想目地,而且如果情况进展不顺利,从那里返回故土不再是那困难。殖民地繁荣兴旺也使得殖民者当中滋生出种反抗情绪,他们抗议自己土地被用作倾倒祖国罪犯垃圾场。26
沙皇俄国把西伯利亚作为流放地做法首先受到对其缺点最有发言权人批评,即西伯利亚行政管理人员。到19世纪70年代,几乎西伯利亚每个高级*员都恳求圣彼得堡减少每年放逐到他们所辖地区和城镇人数。1871年,西西伯利亚总督亚历山大·赫鲁晓夫请求不要把更多流放者送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