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在犯罪。总之,经过充分考虑,们决定逃离俄国”24。行动和人权都是19世纪30年代共和思想核心。这些伦理原则为米加尔斯基决定赋予种超越悲痛返乡愿望政治意义。逃离是种具有波兰爱国主义反抗行为。
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确实有大量波兰人逃跑。通常,在他们刚抵达刑罚定居点几个月,弄清楚监禁和强制劳动条件后,他们就逃走。阿兰·罗吉茨基于1835年1月27日抵达伊尔库茨克西北约七十千米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刑罚酿酒厂,3月9日,他逃跑。3月底,列昂·罗曼诺夫斯基抵达伊尔库茨克盐场,5月4日,对他追捕也开始。251835年6月22日夜间,波兰十月起义领导人彼得·维索茨基与来自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刑罚酿酒厂六名同志同潜逃,国家反应十分严厉。维索茨基和他同伴只在森林里躲两天便被再次抓获。审讯时,维索茨基同谋供认,他们领导人计划夺取武器,然后和伊尔库茨克盐场波兰流放者同经过印度返回波兰。逃犯携带亚洲和俄国欧洲部分地图似乎证实这种普罗米修斯式野心。现场军事法庭对维索茨基和他同谋量刑较轻,即十六到二十四下鞭打。涅尔琴斯克矿区负责人斯坦尼斯拉夫·列巴尔斯基少将认为这种惩罚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将刑罚加重为帝国最可怕肉刑之。维索茨基和他同志每个人都要遭受五百名士兵“夹道鞭笞”26。
列夫·托尔斯泰1903年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生动描绘夹道鞭笞,这种刑罚方式在19世纪俄国军中和欧洲各地军队当中均使用过。罪犯衣服被褪至腰部,然后他要在两列士兵之间跑过,每个士兵手里都拿着根桦树条,在罪犯跑过时要重重地鞭打他。队列中最多会用到千名士兵,罪犯有时被要求在他们之间跑上六次,因而要遭受六千下可怕鞭打。1834年,尼古拉世把士兵人数减半,但西伯利亚总督认为这项特赦不适用于流放者。1851年,夹道鞭笞取代鞭刑,成为西伯利亚最可怖惩罚方式。27
维索茨基和他同志熬过夹道鞭笞,然后“在密切监视下”作为苦役犯在不同工厂中戴着镣铐劳动。他们每个人都有四个月是被锁在手推车上,这是种专门对最危险惯犯实施惩罚。随后,维索茨基被送到可怕阿卡杜伊矿区定居点,在那里,他直被关押着,“直到他品行调整过来”。然而,即便他“表现得确实很好”,他仍戴着镣铐。在凄惨监狱里,他与米哈伊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