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尔琴斯克矿区西起贝加尔湖东岸,东至中国边境,这片横跨1300千米多山丘、多林木地区是尼古拉世时期最可怕流放地。涅尔琴斯克采矿业发端于16世纪末,第个银矿冶炼厂于1704年在涅尔琴斯克扎沃德建立,该城位于东西伯利亚首府伊尔库茨克以东1600千米处。这个偏远而荒凉地区从未吸引过很多自愿劳动者,因此当局是从苦役犯和被征用农民当中招募矿工。在18世纪40年代之前,涅尔琴斯克直是俄罗斯帝国唯银矿区,并且在18世纪60年代之前,这里产量始终不大。俄国参与七年战争(1756—1763年)之后,金属需求量增长,采矿业扩张,这里产量才开始变大。在1704到1750年数十年间,涅尔琴斯克只开采和提炼9000千克白银,但仅在18世纪80年代这十年中,产量就跃升至7.6万千克。到19世纪初,涅尔琴斯克发展为重要银矿、铅矿、铜矿和金矿开采地以及主要西伯利亚苦役劳动场所。1
到19世纪20年代,以涅尔琴斯克城行政中心为圆点,四周分布着7个冶炼厂和20个银矿山。每个劳动场所周围都聚集着定居点,共住有1.7万名工厂工人、矿山雇员和士兵,还有约6000名流放者,其中1/3是苦役犯。页岩和岩石覆盖着矿山上方山丘。夏天,这些石头上长着层薄薄植被,冬天则盖着厚厚积雪。茂密树林环绕着定居点,晚上人们可以听到野兽穿林而过声音。工程师和民族志学者格里戈里·斯帕斯基在1820年记录他对涅尔琴斯克扎沃德阴郁印象:“沿着长6000米下坡路走向这个城镇,仿佛走入个深坑,在这个深坑里,摇摇欲坠建筑杂乱地散布在斜坡上。只有来到主街上才可能看到冶炼厂建筑。”在城镇里面,熔炉喷出令空气难以流通浓重黑烟;矿工喊声和诅咒响彻泥土路和破旧建筑。到19世纪20年代,这些矿山太过声名狼藉,因而亚历山大·普希金在他诗作《沙皇尼基塔和他四十个女儿》中把“通往涅尔琴斯克之路”暗指为那些得罪沙皇人将要面对可怕命运。西伯利亚矿山臭名昭著,而在涅尔琴斯克矿山无愧于这声名。2
在第组十二月党人谢尔盖·沃尔孔斯基、谢尔盖·特鲁别茨科伊以及他们6个同志从圣彼得堡出发3个月后,1826年10月,他们到达布拉格达茨克矿山。玛丽亚·沃尔孔斯卡娅后来回忆,这座矿山是“个有着条孤零零道路村庄,村子周围是分布着矿井小山,矿井中含银矿层已被挖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