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1924—2001)在苏联文学界是十分引人注目位作家。他从五十年代起发表作品,第本小说集《明春之前》(1953)并未引起广泛注意。六十年代发表中篇《陨星雨》(1962),开始真正得到文学界重视。阿斯塔菲耶夫充分显示其创作个性是在七十年代。1975年,长篇《最后问候》(1968)和《牧童和牧女》(1971)等作品获俄罗斯国家奖。1978年,长篇《鱼王》(1976)获苏联国家奖。虽然1979年10月作者曾因短篇《落叶》(1979)受到批评,但阿斯塔菲耶夫名字近年来却日益受到评论界重视。有些评论认为阿斯塔菲耶夫是属于那种“初作默默无闻,嗣后日臻佳境”[1]作家,因为就他主要作品艺术技巧和内容深广程度来看,确实是部胜似部。到八十年代,阿斯塔菲耶夫作为苏俄当代文学代表人物之地位就更是无可怀疑。
七十年代苏联文学个重要趋向是着重探索时代——历史和现时——在人精神世界里引起变化,着重发掘生活现象本身包含道德意义。很多作家作品里,战争描写已经失去庄严颂歌色彩,人们转而思考起其中包孕大量人性悲剧;生活也不再是美好和理想同义语,战后时期度流露对生活乐观情绪渐渐转变为批判眼光。新代作家不仅在为某些生活现象寻找社会解释,而且认真地在探索社会现象里人性道德含义。在创作观念、艺术技巧上,他们也力求创新。从俄罗斯和前苏联文学传统观念看来,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各有师承,然而他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创新。这是传统和创新交替代,体现着两者渗透和糅合。反映时代更替矛盾表象正说明艺术本身内在综合。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创作正符合这种时代精神。在传统眼光里,他有很多不合传统之处,从现代小说角度来看,他又有很多执着于传统地方。
个作家,不管他对现实和人生观察有多深刻,总要以自己生活体验作桥梁。当他观察、理解、分析生活现象和人物内心时候,他自己生活经验和感受就要对种种现象进行筛选,而且自己生活往往就成创作素材。因此文学作品带上某种程度“自白”性质,实在是常见现象。只是这类“自白”因素通常都覆盖在色彩绚丽情节外衣下面,并不那惹人注目,而阿斯塔菲耶夫则很少去刻意组织情节,他越是淡淡地写来,这种“自白”色彩就越加浓厚。然而这并不单纯是己生活回忆追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