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来,z.府即感财力不足之苦,此皆因缺乏良好之财政经济政策。此等政策之所以未为人所想到,只因为无伟大而有力者谋其事。他说当时有其权位者,却无此大才。在全国之中,他亦不知何人具有此等才干足以出任斯职。他很巧妙指出若从事基本改革,必使之与古圣先生之道相联系,要使庶民相信不背乎先王之道。他又说,在顺乎古代传统之时,切勿师先王之法,但仅师先王之意,政策无论如何不相同,但皆以人民之利益为依归。总之,那是篇结构谨严文字老练政论文章,论到z.府每方面,财政、官制、教育,无不在内。
倘若王安石打算试探他政治基础,他发现他政治基础还在松软下陷。仁宗皇帝把他万言之书看完,就置请高阁。在随后英宗皇帝短短四年当政之中,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仍然辞谢不就。历史家往往举出理由是,因为仁宗无子,仁宗驾崩后,他曾奏请免立英宗为帝,因此他心中感觉不安之故。
这时,英宗之子,将来要继承帝位,现今正以王储之身,居于京都,后来即位为神宗,王安石那时才因宠得势。神宗为太子时,韩维为太子司文书事,而韩维对王安石则极为佩服。韩维常对朝政表示意见,每逢太子赞同那些意见,韩维就说:“此非臣之意见,乃王安石之意见耳。”于是,太子对王安石渐渐器重,希望将来他要借重王安石政治大才。在英宗四年(○六七),神宗年二十岁,即帝位,立即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九月又将他摆登翰林之位。王安石与他好友韩维不断联系,深信他机会终于到来。他这次违背以前老习惯,圣命到,立即拜受官职。但是延迟晋京,七个月后才成行。
神宗皇帝说:“先王之时,王安石向谢绝任命,不肯来京都。有人以为他冒失无礼,现在他仍然不来,称病为藉口。是真有病在身?还是冀图高位?”
这时期,朝中有两位元老重臣,互相嫉恨:为曾公亮,为韩琦。韩琦在三朝继续担当宰相与枢密之职,已有权责太重之势。曾公亮在企图动摇韩琦之时,希望拉王安石为有力同党。他向皇帝力保王安石真有宰相之才具,皇帝应当对他话信而不疑。另方面,大臣吴桂深知王安石之为人,他警告皇帝说,若使王安石得权,必致天下大乱。
最后,在神宗熙宁元年(○六八),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对他态度,乃自外地来京,奉召入朝,奉准“越级进言”,不受朝仪限制。
皇帝问:“朝政当务之急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决定政策为要。”
皇帝又问:“卿以唐太宗为如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