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在法军为方、同盟军(英、汉诺威、荷、奥)为另方丰特努瓦战役(1745)中,在法军中服役爱尔兰旅,配合法国炮兵与骑兵,向英军右翼冲锋,迫使英国-汉诺威步兵退却。
[465]帕特里克・萨斯菲尔德在法军中服役,战死于兰登之役(1693)。
[466]利奥彼德・奥唐奈(1809-1867)是博因河战役后流亡到西班牙奥唐奈家族后裔。八五六至八六六年间,三次任首相。在摩洛哥战争(1859-1860)中功绩显赫,获公爵称号。
[407]这里,诺兰把两个陆军元帅混淆。(1)尤利西斯・马克西米连(1705-
船上满载爱尔兰麦子(据T.P.奥康内尔著《格拉德斯通、巴涅尔和爱尔兰伟大斗争》,第366页,费城,1886)。
[455]棺材船词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指那些肮脏狭窄、缺水和食品船。时人认为与其说它是船,不如说更像是棺材。
[456]“自由国土”语出自美国律师F.S.基所作美国国歌《星条旗)(1814)。
[457]语出自《申命记》第5章第6节:“上主说:‘……曾经领你从被奴役之地埃及出来,’”这里把爱尔兰人比作以色列人。
[458]葛拉纽爱尔是格蕾斯・奥马利(约1530-1600)爱尔兰名字。她是西爱尔兰女酋长和船长,据说曾培植当地起义者达四十年之久。
[459]豁牙子凯思林是爱尔兰传统象征之,参看第九章注[20]。
[460]七九八年秋约千名法国人在爱尔兰梅奥郡基拉拉登陆,起初得势。由于当年爱尔兰起义已被击溃,这支远征军没有援军被迫投降。参看第章注
[461]斯图尔特王室末代国王詹姆斯二世,参看第三章注[68]。六九0年,他在博因河被威廉三世击败。遂背叛爱尔兰支持者,逃往欧洲大陆。
[462]帕特里克・萨斯菲尔德,参看本章注[54]。六九年十月三日,他领导下爱尔兰部队与威廉三世部队在利默里克块石头上写下条约。在萨斯菲尔德以及他核心部队(11,000名)流亡法国条件下,英方决定在承认信仰天主教等问题上对爱尔兰作出让步。然而在六九五年,在英国默许和同意下,爱尔兰(新教)议会公然撕毁该条约。
[463]“野鹅”,参看第三章注[68]。当时流亡到法、西等国爱尔兰人大都从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