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来说,约瑟夫·科顿[4]先生若是拒绝罗洛这样角色名就相当有道理。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必定是荒唐,而华立这样名字则会使联想到美国诗人托马斯·华立·齐维尔斯[5],想起他那滑稽形象来。而且个美国人也不大可能被人错认成著名英国作家德克斯特,后者文学风格像极温润才情颇为丰富埃·摩·福斯特先生。卡罗尔·里德正确地拒绝种很不靠谱情况出现,即添加大量解释使部已经太长影片更添时长。即便他没有这样做,不同身份间混淆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还有小点是:为尊重美方意见,用个罗马尼亚人角色替代库勒这个角色,因为奥逊·威尔斯[6]先生已经让们这部戏里有个美国人反派角色。(顺便提句,电影里那段关于瑞士自鸣钟脍炙人口台词正是奥逊·威尔斯亲自加到剧本里去。)
和卡罗尔·里德之间为数不多几场争论之是关于结尾,事实成功地表明他是对。当时意见是,这样部娱乐片分量太轻,不足以承载起个不欢喜结局。里德从他角度觉得结尾——虽说也是暧昧,没有人说话——会让刚刚见到哈利死去观众们感到有种令人不快玩世不恭。承认当时并没有被完全说服。担心没有多少人会在女孩自墓园向远方直走去时候还等在座位上——他们会觉得这不过就跟那个样,只是个老套结尾,反倒更加冗长。没有对里德在执导方面功力给予足够考虑,而且在那个阶段,们俩当然也都不曾预见到里德后来居然能不可思议地发现齐特琴演奏家卡拉斯先生。
俄国人绑架安娜那段(这在维也纳是完全有可能会发生事件),直到相当晚阶段才被删去。它融入故事方式无法令人感到满意,有可能会使整部电影沦为幅宣传画。们无意挑起人们政治情绪。们只想娱乐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点点惊悚,让他们笑。
事实上,现实只是童话故事背景。盘尼西林骗局故事所依据真相也并不更加残酷,因为有那多间谍都比约瑟夫·哈宾更加无辜。几天前在伦敦,位军医带着两个朋友起去看这部电影。他看得饶有兴味,却发现那两位朋友看完之后闷闷不乐,意志消沉,对此他大感意外。后来他们告诉他,战争结束时候他们在皇家空军服役,那时他们自己就在维也纳倒卖过盘尼西林。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他们从来不曾想到过自己行为居然有可能引发那样后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