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好像将年轻韩信任命为班长,他并不能表现出太强指挥技艺,
这也是招小牛好处,尽管还是需要培养,可基础能力均已具备,尤其是具有完善自学能力,减轻杨锐负担。
30多岁,对名研究者来说,也是到分水岭年龄。
该出成绩,四十岁以前基本都能出。
三十多岁还出不成绩,以后再想出成绩就更难。
而能做到院士,少说都要十几年牛掰才能被选出来,如李文强等人,积累期再长,也就是几年功夫,之后,就该是耀人眼球成果高峰期。
对这些都有奖励。”实验室成绩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纸面上,光做实验不写paper,那才叫个傻。
王晓芸则被杨锐说奖励给吸引,问:“还有奖励,奖励什?”
“老李这次奖励是1000元,如果得奖话,就再多给。”杨锐说着笑笑,道:“咱们实验室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就慢慢补全吧,遇到,咱们就商量着来,总来说,实验室做好,大家都有好处,实验室成果不好,那就没办法,私人实验室,如果真做资不抵债,以至于母公司无法承担,那也就只好倒闭。”
杨锐说很实诚。至于母公司,自然是离岸公司。
众人被杨锐刺激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大部分研究员,在三十岁到四十岁,四十岁到五十岁期间,会完成人生中绝大多数成果。
大部分智力型行业大多如此,十几年二十年高峰期过去,名研究员若是能够掌握间研究室做老板,那就还能延续几年高产出,否则话,也就慢慢陷入沉寂。
而在高峰期之前,大部分研究员都是处于静默期,这方面是他们知识和经验积累不够,另方面,也是他们社会资本积累不够,如果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年轻研究员除非找到特殊项目,否则,他们很难用少可怜资源做出优秀成果。
正常情况下,名二十多岁研究员,也就是比同龄人做好些而已,因为年轻研究员获得资源都很少。
直到获得资源增加以后,研究员们水平差距才体现出来。
80年代中国人,还真不知道倒闭是怎回事,但就他们知道部分,已经够骇人。
不会儿,实验室自然而然进入工作模式。
杨锐招募来都是30多岁小牛,各自做事都有自己套路,而今稍作磨合,工作已然无碍。
杨锐按照前日做好分配表,开始给诸人新任务。
有人之前任务还没有完成,也是不管,后面任务和前面任务都要做,杨锐只看成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