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后,王驭让位熟知汴京堂弟带着众人去游逛,自己和王铁尺、王佛手先去探看宗祠。那宗祠就在望春门外、三槐故宅旁,等他们走上朱家桥,
,而引起口角。
王驭只能去开解,难免招致些怨责,甚而说他如此卖力,是贪得族长之位。王驭向不爱计较,只能笑着摇头叹息,这时才回想起当年读史曾读到,隋朝长孙平掌管大家族,曾言:“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唐朝时,张公艺做大族之长,高宗曾向他问治家之道,张公艺老泪纵横,连写百多个“忍”字。
不过,王驭也并不灰心。他早已深悉私心难去、公心难聚,更何况族中人心溃散多年,想要团拢回来,哪里有那般容易?他想许久,想到条:众亲族离心离德,是由于忘根本。
亲族们口上都自称是三槐子孙,可心底里其实已经不信。有些是自惭沦落不敢信,些是自恨无能不忍信,另些则是自甘卑庸不肯信。而年少代,则只将三槐往事当古话逸闻,至多羡叹番,哪里会信?人若是连自家祖宗根脉都不信,心怎能凝到处?
王驭想到个主意:拜祖。
王家后代中,最有声誉是二房宰相王旦之孙王巩,能诗善画,与苏东坡是至交好友。王巩在汴京东门外修造王家宗祠,曾请苏东坡题写《三槐堂铭》。那宗祠中立有王旦神道碑,碑额上是仁宗皇帝亲书“全德元老之碑”,碑文则由欧阳修奉旨撰写。率领子弟去那宗祠祭拜,自然能想见祖宗荣耀。
王驭又去和王铁尺、王佛手商议,两人都赞这主意好。那时宗子王豪又出门远行,他们便自作主张,分头去说动亲族,清明同赴汴京祭祖。可襄邑到汴京有二百多里地,路途不近,又费钱粮。王驭虽善于劝诱人,可落到钱财上,万句甘言,难敌文小钱。大半亲族都不肯去,只有几家愿往。
王驭三人又商议,虽然总共只有十来人,却也不算少。这十来人去汴京祭过祖,回来必定要讲给众人听。听,必定有动心。到来年,愿去必定又会增多。
于是,他们于寒食前天动身,各自背着干粮,起徒步前往汴京。路上行三天,虽然有些劳累,但年轻子弟们眼见着路上风物越来越繁盛,都极新奇振奋。等到京城,便越发惊叹不已。
他们在汴河虹桥两岸寻圈,最后在河北湾崔家客店要间通铺房挤着住。那晚便没再吃干粮,几家咬牙凑些钱,起去东水门内孙羊正店,挤坐桌,点些软羊、炒羊、羊脂韭饼、石肚羹,众人美食顿。那些年轻子弟何曾见过这等金贵、这等鲜肥?全都涨红脸,个个吃成烧羊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