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又有章本呈进来,钱太后阅过,是魏国公世子和其他数人联名奏疏,主要内容自然为弹劾李佑。
随后钱太后下谕道:“徐先生草诏!”
便有内监抬上桌案,徐首辅立在桌前,持笔听候钱太后旨意。为何大学士要从翰林文学之士里出,这就是原因,不然遇到这种场合只能抓瞎。
很快钱太后便点出圣旨主题:“罢免李佑检校右佥都御史,吏部听选。”
徐首辅心头紧,李佑真是将太后惹怒,居然要直接罢他官。
千岁类似,莫非内阁胆敢矫诏!又对左右喝道:“将首辅召来!”
又等不到刻钟,徐首辅也匆匆进殿,并将李佑请辞疏朱批原本带来。
钱太后重新打开李佑奏疏,仔细阅过,狠狠将奏疏摔于地上,这李佑原来在奏疏里玩着文字游戏!根本不是辞官!
徐首辅对太后举动感到莫名其妙。情况很明白,李佑假模假样辞职,你老人家顺水推舟准奏,虽然你处理得很不专业,但倒也情有可原,内阁便没有封还。可到眼下,你老人家又发哪门子火?真是天威莫测。
这能怪谁?钱太后想起当日麦承恩口个辞官,误导她,责任必须在麦承恩身上。
大明秉政太后或者天子可以直接下旨罢官吗?从法理上当然可以,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是个博弈,而且是规则很复杂博弈。
强势天子和弱势天子推行自己意志能力自然不样,但般来说,三种情况下罢官较为容易,朝臣只能接受。是被罢官之人官位得自天子简拔,二是被罢官之人犯明显大错,三是被罢官之人主动上疏辞官。
或者说,凡事必有因果缘故,也可以说必须要有块遮羞布。若像钱太后眼下这般,无缘无故就下诏夺取别人官职,就
但麦承恩是她手推上司礼监掌印太监位置,这才上任十几天,如果此事传扬出去,只怕要落口实,动摇麦承恩地位。在查清楚麦承恩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之前,不能先自乱阵脚。
想来想去,钱太后发现自己对这起事故只能默默认账。但对事故认账不代表着对李佑认账,免官只免半算怎回事?
方面,她实在不想让李佑当殿上官晃来晃去。另方面,她正在考虑新检校右佥都御使、五城提督人选,如今却得知检校右佥都御使官衔还被李佑死不要脸地占着,怎好去任命新人?
须知五城中巡城御史和兵马司共存,没有检校右佥都御使官衔,就管不巡城御史。
诚然右字头御史可以任命很多人分派各差,但若李佑就在都察院里闲着,又去另外任命个新,这是无故增添冗员,说出去就是被文官抓住封驳话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