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景和朝议事和廷推制度,在法理上也是个很模糊事儿,由习惯形成。本来君臣面议、朝议、廷议区别是泾渭分明,廷推归根结底是廷议种。
廷议、廷推模式简单说就是外朝做出公论抉择后,送与内廷批准。在这个概念里,部、院、寺、大是外朝,天子与辅政内阁是内廷。不过实际上,在内阁势大时,常常能够控制外朝廷议。
自从先皇龙御归天,慈圣皇太后秉政后,是为出面镇服人心,二是为强调秉政合法性,三是为显示勤政,所以她不敢按照国朝传统上君臣相隔模式治国。
故而慈圣皇太后养成在武英殿视朝和象征性亲笔披红习惯,但她性格又不喜轻易表态,只等群臣议论结束后做锤定音。
结果十年来渐渐演变为朝议与廷议廷推相混合、内廷率领外朝大员御前议事制度,大部分国策都是如此制定,成为景和朝常态。
之实,有宰相之权,无宰相之位。
其实即使不参与廷推,内阁依然可以对结果施加影响,因为最后结果必须上奏并形成诏书才能生效。而且即便圣主御批,他们内阁仍可以近乎无赖执奏不从,阻止正式诏书形成,这就是辅政大学士特权。
只是遥控和事后补救终究不如在现场控制局面得心应手,廷推廷议都代表着朝臣人心公论,内阁事后否掉结果,在名声上不是很好听。传扬出去,就是逆人心而动,个不好就要被口诛笔伐。
化身法律卫士李大人哪里顾得上别人如何想,瞥几眼立在身边不远处彭阁老,又掂量下轻重缓急,忍痛放弃挑逗彭阁老想法,重点还是要放在太后身上。
只见他举着会典卷五对着丹陛继续上前步,神色愈发肃穆,颇为义正词严地奏道:“此乃先皇钦定法度,未尝闻说本朝有修订之举。所以关于本次廷推,臣请依祖宗之制!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其实在国朝惯是因人成事,这种有利于朝政变通比比皆是,倒也不足为
与沸沸扬扬殿中不同,珠帘之后,却是寂静无声。
钱太后微微呆住,本来已经切尽在掌握,按着她设想步步发展。可是怎也没想到,李佑突然搬出会典压制廷推,他花样为何总是无穷无尽!
大明会典最后次修订由先皇钦定,相当于常说“祖宗法度”。若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合用,可以加以变通,只能做不能说,更是不能公然否定祖宗钦定会典。
现在,有人拿着会典来质问,又该如何回答是好?
换成别时候,钱太后也不用如此发愁,下不为例也好,从谏改正也好,都无所谓。但这次很关键,真是退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