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赵良义几封信直接送到湖广后若有效果,大批稻米顺江而下,旬月之间就可到苏州府发卖。只要有源源不断粮食运进来切就好办,多自然就降价。
但现在赵良义这边出意外,李佑也只好请王知府上奏朝廷。见效之前还有段时间,李推官感到自己压力相当大,成千上万人吃不起饭骚动起来,岂是那好化解?
李佑百般思量,觉得这个问题真死路无解,他哪里有本事马上变出几十万石实打实粮食救急?没有粮食,什办法到最后都是白扯,这可如何是好?
排衙散后,王知府单独留下李佑道:“虽你是苏州人,但本官也实话实说,吴民众习于工商
赵二老爷任职为何出意外,李佑没时间也没这个资格关心,只能接受事实。他回府衙时,离着百丈远就感受到不知因何而起喜庆气息。联想起赵府诰命,心下猜测想必任命知府诰书同到达,多半是王老头得偿所愿。
进衙门便见差役们动手洒扫庭院清洗门窗,有殷勤上前禀报说:“推官老爷,朝廷诰书下,王老大人荣升府尊。”
果不其然,其实瞧这衙署内场景,李佑就知道肯定是王同知发达,不然大家辛苦给谁看?
这宦海风云确也是变幻难测。李佑原以为赵良义十拿九稳,以他势力,正三品本官想兼区区分守道可以说手到擒来,结果翻船。而没有背景王同知自从仓案事发,虽然有功但始终前途未卜,能不能就地升任四品知府直是个悬疑,结果最后心想事成。
这其中关窍,李佑目前是看不懂。他去同知厅找王老大人,却扑个空,就这眨眼工夫,王知府已经搬到正堂。
次日,许久不曾举行排衙仪式因为有新知府重新开张。只是这参加人选有些可怜。按照过去规矩,如今府署中只有李佑和几个新增补吏员可以上衙,未免太稀落,为给新知府壮声势,这日堆衙役杂役也进大堂充人数。
人数虽满,但目前也只有李推官可以参事。李佑便当仁不让地开口道:“下官参请府尊上书朝廷,发运湖广仓米至苏州府。”
王知府道:“可。”
昔年谚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随着江南大片土地种植桑麻已经成老黄历,新黄历则是湖广熟天下足。这年头,天下也只有湖广地区有多余米运来苏州救市。
李佑不管怎打主意,都离不开湖广。之所以他昨天先去找赵良义,主要原因是为效率。若按官方程序,苏州府要先上奏朝廷,朝廷有决定再转发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方面继续斟酌计议……圈下来,粮食到苏州耗时两三月都是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