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刘棉花不能发言表态,他徐溥同样也不能发言表态啊!连预先准备都没有,临时又能找谁去当台前代言人?
是刚才他徐溥已经连续举荐成功两人次,如果这次还要出面推举,那只怕就要惹起非议。而再,再而三,真当大明朝廷是徐家开不成?
二是与刘棉花样,内阁大学士推荐吏部尚书人选,本身就是件招惹嫌疑事情。徐溥真要这干,只怕立刻就有如雨奏章弹劾他。
脑中千回百转,只是无计可施,徐溥只觉这步重如千钧,始终迈不出去。他苦恼地抬起头,却发现站
天子开口征询吏部天官人选意见,等于是将大肥肉扔到狼群里。对殿中众人倒是意外之喜,纷纷开动脑筋,想着是不是能从中分杯羹。
而刘棉花只是出来打个酱油,提议题就缩回去,然后阖目养神言不发,仿佛事不关己。虽然天子对众人征询天官人选意见,但刘棉花却明白,他没有资格推荐人选。
这不是开玩笑,此时也许殿中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可刘棉花肯定不行。个辅政内阁首辅大学士,怎能向天子推荐吏部尚书人选?难道想把持朝纲,有王莽、曹操之志吗?
自古以来,就有宫中府中、内廷外朝区别,大明体制最重制衡,同样也不例外。内阁与外朝从理论上讲是两套互不统属体系,为就是互相制衡。
内阁阁臣体位尊贵,而外朝之首就是吏部天官,而阁臣与天官之间时常分庭抗礼。从点就可以看出来,阁臣与吏部尚书都是天子可以不必经过任何廷议程序,直接钦点大臣。
当然在现实中,内阁确实也越来越强势,首辅越来越像宰相,到万历张居正时达到巅峰,甚至还有首辅兼任管部吏部尚书奇葩例子。不过这都是后话,绝非制度设计之初本意。
不管以后怎样,至少在眼下这时候,内阁大学士即便想插手吏部天官人选,也只能在暗地里运作,不可能公开发声。不要脸如万安者,当年想插手吏部尚书人选时,也没敢亲自站出来,派出代理人又成猪队友,被方应物弄得灰头土脸,最后还是不能得手。
对此刘棉花无所谓。当前阶段他以自保为主,稳住首辅位置即可,其他方面“无欲无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但徐溥在这个问题上就苦逼,他在外朝可不像刘棉花那样有根基,正是锐意进取、积极布局时候。今天抛出吏部天官议题,对他而言就是突然袭击,完全猝不及防。
吏部天官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权不亚于大学士,甚至比普通阁臣还要强半筹!所以徐溥不可能半点念想都没有,谁不想把吏部天官位置抓在自己人手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