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父子关系,方应物感觉距离答案更近步。常言道,忠臣之家必出孝子,忠孝并称,父亲是忠臣,自己就该当孝子。
没错,就是这个!方应物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答案,他大义就是孝!
国朝标榜是以德治国,以孝治天下,又是百善孝为先,朝廷百官谁敢说孝字不对?
父亲忠义在前,自己孝义在后,只要把握住情势,让自己成为绝对道德典范,变作“孝”象征,那何愁不能把握舆论!
想透这点,方应物顿时思路如泉涌,破局机会,就在这里面!
难道用老办法,先拿诗词去刷名气,有名气再进行下步?
但这需要时间来沉淀,除非遇到天时地利人和,像苏州府那样直接灭掉祝枝山三人组,否则哪有这容易夜爆红!
更何况诗词只是陶冶情操小道,与政坛风云半文钱关系也没有。就算他把纳兰性德王士祯黄景仁龚自珍赵翼袁枚等等大作全都抄出来,最多也就变成个才子,那又能撼动什改变什?
方应物在屋中想个时辰,也没有什好主意,又嫌屋中憋闷,便到院中来回踱步。
不经意间,他抬头望见月亮。不知怎,想起在家乡时,月下屋顶上悟道事情,悟到核心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方向定下,剩下都是细节问题,关键就是要围绕如何表现出“孝”字来进行。
首先,父亲坐牢,孝子就该表现出替父坐牢姿态,连代父受苦都不肯,还谈什孝?
对国朝体制熟悉方应物当即想出两种路数,是敲击长安西门外登闻鼓,然后为父鸣冤,同时请求在案子结束前代父坐牢;二是去通政司衙门,上书为父亲辩解,并表示要代父坐牢。
经过考虑,方应物否决敲击登闻鼓法子。这个举动太激烈,完全没有回旋余地,所以还是采取上书形式。
从太祖时朝廷开通政司,专门负责朝廷公文收发,并且允许天下军民直
灵光乍现,仿佛摸到什。人情和银子,都是利,自己手里无利,拿什去喻于人?
因而还是要从君子喻于义方面去琢磨,如果能抓住个大义,让所有人都不能不承认大义,那样自己就不再是被忽略对象!
就好比父亲,虽然下诏狱,别人也许会迫于形势沉默,除去毫无廉耻到极点小人,没有人说他是错,这就是种无可否认大义!
何必去靠诗词小道,如果自己也有种类似大义,凭借自己还是自由身优势,就可以迅速占据舆论高地!
方应物隐隐约约好像就差层窗户纸要捅破。父亲大义是忠,自己大义又在哪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