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有留下自己著作。老子、墨子、
周秦之变第二个变化,是人际关系和人道德水平变化。
周制是个小共同体时代,当时封国并不大,也就几千人或几万人,里面再分封,每个人具体生活小社会可能就几百人,就像今天个大村子那样规模。
这样社会,诚信度往往比较高。为什呢?用秦晖先生话来说,从“经济人理性”角度来考虑,在这样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都有或远或近亲戚关系,都“知根知底”。所有人都要长期地、反复地打交道,也就是所谓“反复博弈”。人们当然不会选择锤子买卖,而是会将“诚信”作为处世基本原则。
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和城里相比,那时候农村人情味非常浓厚。个人去另家串门儿,如果遇到饭点儿,可以自然地上炕起吃饭。谁家园子里豆角、黄瓜成熟,也会很自然地送给旁边结得比较晚邻居,大家从来不认为这需要客气。那时候母亲在山村里做小学老师,是“吃国库粮”,没有菜地,家门口早上经常会收到篮子新鲜蔬菜,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是谁送。在这样农村社会中,个人“人性”好坏,也就是口碑怎样,决定他地位和前途。而且农村还有个特点,就是谁辈分大,谁就可以坐到炕头,谁就有话语权。甚至直到今天,那些外出打工人不管在外面发多少财,回到村子里,还是会露出淳厚笑脸,见长辈仍然要毕恭毕敬。
所谓小共同体,其实就是这样个大村庄,民风自然很淳朴。所以儒家才得出“人之初,性本善”结论。
而变成个大共同体后,中国就从血缘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里,人和人之间都是次性博弈,就是“锤子买卖”。举个例子,开在小巷深处小饭店饭菜通常很可口,因为来吃都是老主顾;但是火车站边上饭店就差劲多,因为来吃都是流动人口。因此在陌生人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欺诈行为越来越多,甚至亲人之间也很冷漠。所以秦代建立之后,中国社会原有那种脉脉温情就逐渐消失,变成个越来越冷冰冰社会。贾谊说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意思是秦人分完家,儿子到爹家借个锄头,当爹都不愿意;母亲到儿子这儿拿个扫帚用,儿媳妇叉着腰就破口大骂。整个社会风气为之变。
二
在这里,们有必要回头再讲讲儒家。
孔子是古今中外最为特殊个思想家。为什这说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