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
乾隆醒悟到自己失误,迅速转弯子。“北京理解到这危局。博格德汗(乾隆)知道蒙古人不满,于1756年9月写信给库伦呼图克图和土谢图汗,说他不知道蒙古人贫困,对蒙古人他将因功赏赐。”(瓦西里耶夫《外贝加尔哥萨克》)
乾隆知道仅仅封信是远远不够。他又通过小时候起读书密友章嘉三世活佛做哲布尊丹巴工作,许诺将对喀尔喀蒙古人大大施恩,终于安抚住喀尔喀蒙古,镇压青衮杂卜起义,扫除后顾之忧。
吸取这次教训,乾隆终于不再“因粮于敌”。他痛定思痛,改变作战方式,首先调集大批粮食,运至前线,巴里坤、哈密贮粮十万石,足够大军三四年之用,然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第三次进兵。这次,他终于顺利摘取胜利果实。经过连年战争和饥荒,准部蒙古人已经穷困交加,疾病流行,死亡甚多,毫无战斗力,清军所到之处,都能迅速取胜。阿睦尔撒纳日暮途穷,逃入俄罗斯境内,后来病死异国。
这场战争意义非同般。自大清开国以来,准噶尔汗国这个敌对势力就如同片黑色魅影徘徊在西部,窥视着内地,让连续几代清朝最高统治者席不安寝。如今,大清最强大敌对势力被彻底消灭,乾隆终于可以长长地出口气。
但乾隆仍然放不下心来。这场战争形势几起几落,让他从大喜到大悲,经历数度煎熬。本来,在他计划中,这场战争只需要数月时间,数百万两军费。没想到,战争最终拖三年,次战争变成三次,中间出现平定喀尔喀蒙古叛乱这个插曲。向臣民许诺迅速成功演变成场惨胜,军费最终高达数千万两,多名大将折损,乾隆有些恼羞成怒。
而战争过程中准噶尔部蒙古人表现出强悍倔强,也令乾隆心生后怕。在准噶尔四部中,只有杜尔伯特部第次投降之后,直忠心耿耿地服从大清,其他三部,都是屡降屡叛,让乾隆吃尽苦头。这支历史上再演出惊人之作蒙古部落确实有着般民族没有硬骨头。如何对付这个民族,乾隆费尽心思。仅仅分而治之似乎难以彻底削弱这支蒙古人力量。他十分担心数十年后,准噶尔部蒙古人春风吹又生,重新成为大清敌人。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个惊人决定:对准噶尔部蒙古人,除杜尔伯特部外,“总以严行剿杀为要”。
这实际上是道种族灭绝令。
其实,在整个平准战争中,“残酷”直是主旋律。头两次平准战争虽然没有出现有计划大屠杀,但是“因粮于敌”策略本身就是场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