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皇帝发布谕旨:“(张廷玉)乃自今年秋冬以来,精采矍铄,视前大减,盖人至高年,阅岁经时,辄非曩比。召见之顷,细加体察,良用恻然……强留转似不情,而去之字,实又不忍出诸口”,因为“座右鼎彝古器,尚欲久陈几席,何况庙堂元老,谊切股肱?”皇帝派人把这道谕旨送到张府,说是否真要退休,听他自行抉择。
这道谕旨典型地体现乾隆风格,即把所有道理都把握在自己手中,让自己处于永远正确进退自如之地,而置他人于极难应对地步。文字中他既表现对张廷玉身体关心,又说“去之字实不忍出诸口”,表明皇帝对臣子依依不舍。他想考验下张廷玉如何回复。
按乾隆设想,老练过人张廷玉接到这道谕旨之后,应该善加揣摸,写上道奏折,方面详述自己确实老病,难于支持;另方面又深切表达自己犬马般依恋主人心情,说自己也实在不忍离开皇帝,虽然身体衰弱如此,也决心守在皇帝身边,直至死去。
如果这样,乾隆就可以再发谕旨,说他读张奏折,十分感动。张忠心可为天下人臣之表,而皇帝关爱有功老臣,特命张荣归故里,享泉林之乐。这样,君臣场,彼此应对都十分精彩漂亮,足以为天下后世所法,载入史册,也是段佳话。
怎奈张廷玉太老,已经不复当年精明。他见到皇帝谕旨,以为皇帝已经默许他请求,大喜过望,当即上奏谢恩,说准备明年春天起程。
看到张廷玉回复,皇帝叹口气。这老头是老糊涂,还是对自己真没有点感情?不过皇帝还是表现出难得宽容和善意。他想与张廷玉有始有终。因此,皇帝优诏褒答张廷玉,赐给他许多珍宝器物,准许他以“原官致仕”。在上谕中,皇帝还充满感情地期待十年以后,“朕五十正寿,大学士亦将九十,轻舟北来,扶鸠入觐”,君臣重新见面叙旧。
截至这个时刻,张廷玉生可以说无可挑剔,享过荣华富贵,及时平安降落,死后名垂千古。这是几千年来大臣能做到最高境界。
可惜,人生往往就是那难以捉摸。
在鄂尔泰死后,张廷玉在朝中并非枝独秀,而是又出现位势均力敌政治对手——大学士史贻直。此人与张是同年进士,但前期仕途远没有张氏顺利,嫉妒之心使他转投鄂尔泰门下。鄂尔泰去世后,群龙无首鄂党中许多人聚集在他身边,时之间他成鄂党隐形领袖,终日以编排指摘张廷玉为事。自乾隆十三年张廷玉请求退休时起,他就开始大肆在朝中宣扬张廷玉并没有什丰功伟绩,没有资格配享太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