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先把笔会气氛给炒起来。
笔会这东西,按褚青理解,跟约炮是回事,主题大概就两个,卖弄,和爽。
从七十年代末伤痕文学开始,到八十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涌现,再顺过几年凑整十个年头,创作界、评论界和读者,虽然也有搅屎棍存在,但总体是齐心,共同搭建国内文学最后黄金时期。
有浮躁,有深刻,有忧伤,反正到八九年那天之后,切烟
“您认为对金庸吹捧是不正常,是吗?”
“那您觉着自己跟金庸比,谁更差?”
棉棉、赵玫几个女作家看都没看,径直上车闪人。陈村倒饶有兴致地站在外围瞄几眼,又马上被余华拉走。
王朔挺挺发福肚子,摸下吃胖脸,特享受这种场合,不紧不慢,依次答道:“也没有什特别勇气,先问句,他们怎就不能骂呢?”
“把金庸捧得这高,别人糊涂,可不傻。就算是为生态平衡,也得有人骂句。”
,效益就好起来。两人都没指望靠这个发大财,就是捎带手,找点事干。
中午时候,飞机入川。
阿城、王朔、棉棉、赵玫、陈村、马原、方方、余华……随便拎出位就够省作协主席逼格大咖们,优哉游哉地下飞机。
褚青手拖着自己行李,手提着王彤箱子,两人小跟班似尾随在后面。
“你都认识?”他悄悄问句。
他挠挠鼻子,想会,最后道:“咱跟人家比不着,也可能样差,都挺折磨人。”
说完,他挺着肚子继续往外走,眼瞅着要上车,记者猛地拦在前面,又问:“关键是,别人认为你写不出东西,所以借骂人出出风头。”
王朔手已经扒到车门上,又放下来,本正经对那哥们道:“是写不出来东西,这跟有没有权力骂人有关吗?”
……
吕乐意思,是让作家们先撒着欢玩几天,逛锦城,游青城山,各自会朋友,晚上约好起吃饭,神侃海聊。
“个都不认识。”王彤也悄声道,“他们书都没看过。”
褚青找到知音,心里多点底气。他这种能把议论文写成说明文货色,在那帮人面前,先天性智商低下,打个招呼都得仰望,跟望菩萨似。
刚过出口,离远就瞅见群人呼啦冲过来,精准地围在王朔旁边,瞬间攻占每块可以立足地方,手里小本子都快戳到他脸上。
就在前几天,某报纸上发他篇文,名叫《看金庸》,瞬间挑起所有自认为文化圈人士G点。
“您把四大天王、琼瑶剧、成龙电影和金庸小说称作四大俗,您勇气从何而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