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只好名之为。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又说:“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究竟是个甚东西,值得老子如此赞叹?如今科学昌明,们仔细研究,才知他所说,即是向心离心二力稳定时现象,也即是阴电阳电中和时现象。他看见有个浑然东西,本来是寂然不动,动作起来,就非常奇妙,“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东西,动作起来,就生出发散、收缩两个东西,由这两个东西,就生出第三个东西,由此辗转相生,就生出千万个东西。
数学上用X或字代未知数,是变动不居,可以代此数,又可代彼数,故用字代未知物,可以代此物,又可代彼物。们研究老子书中字,共有两种。他说:“天得以清”字,是指万物向内部牵引之现象而言。他说:“生二,二生三”字,是指离心向心二力稳定时之现象,也即是阴阳二电中和时之现象。们这样研究,老子书中字就有实际可寻。
西人谈力学,谈电学,都是正负二者,两两对举;老子每谈事,都是把相反之二者,两两对举。如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无难易对举。“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实强弱对举。他如:言静躁,言雌雄,言洼盈等等,无非两两对举,都是描写发散和收缩两种状态。
正负二力,是互相消长。老子知道:发散之后,跟着即是收敛,收敛之后,跟着即是发展,所以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他以为要想向外发展,必先向内收敛,因此他主张俭,主张啬,俭结果是广,啬结果是长生久视,俭与啬者收敛也,广与长生久视者发展也。般人都说老子无为,其实误解。他是要想有为,而下手则从无为做起走,故曰:“无为则无不为。”他话,大概上半句是无为,下半句是有为。例如:“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为成事长。”等等皆是。们用科学眼光看去,即知他是把力学原理应用到人事上。
们生在今日,可以援用力学公例,老子那个时候,力学未成专科,当然无从援用,但老子创出公例,又简单,又真确,即是用水作比喻,如“上善若水”,“江海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等语,都是以水作比喻。水之变化,即是力之变化,他以水作比喻,即可说是援用力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