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过多期国债,其中第期救国公债就达5亿元。购买者半数以上为海外侨胞。其中,缅甸专门成立150人缅甸华侨公债劝募委员会,部分侨商变卖仰光安溪会馆、南安工等会所产业购买救国公债。抗战胜利后,这批国债不少并没有兑现。有学者统计,1937至1939年间华侨购买国债达11亿元,占这段时期发行国债总额三分之强
其三是侨汇。侨汇是华侨汇给国内亲人用以保障日常生活赡养费。侨汇数额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分水岭,之前平均每年约3亿元左右,之后侨汇数额剧增,1938年6亿元,1939年约12亿元,1940年15亿元,1941年约20亿元。考虑到当时中国z.府发行法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关系,这些侨汇所发挥作用比其实际价值更大。整个抗战期间侨汇收入,既弥补中国贸易逆差,还被作为发行纸币基金,起到稳定战时经济作用。1941年1月初,孔祥熙在《三十年来之国财政》文中说:“国抗战已三年有半,财政金融基础仍异常巩固。”他认为其中原因之,就是“海外华侨有大宗汇款回国,充实外汇”。
其四是物资援助。除经济支持,南洋华侨还向国内捐献包括药品、车辆、服装以及飞机、枪械等紧缺战时物资,据史料记载,在抗战初期,每日军火输入量都保持在300吨左右,极大地缓解内地物资上燃眉之急。以药品为例,抗战期间国内急需金鸡纳霜(奎宁丸),出产地在爪哇,南侨总会发动印尼华侨购赠,次就送来5000万粒。另以汽车为例,当时国内路上跑许多卡车、救护车,都是华侨捐献,不少车辆上都印有“XX华侨号”、“X地华侨捐献”字样。据统计,从1937年下半年至1940年初,华侨捐赠各种物品,总数在3000批以上。
其五是投资实业。抗战期间,部分爱国侨胞踊跃回国投资,开发西南、西北资源,生产矿物、药品、食糖等战时急需物资,成为中国战时工业生产重要支柱。如陈嘉庚等人筹资50多万元建立重庆制药厂,生产药品达90多种。马来西亚闽籍华侨王振相投资70万元,与国内合资在西南建立家胶轮复制厂,不久就修复旧轮胎1万多个,为祖国节约外汇2000多万元。
除经济和物资上支援,成千上万南洋侨胞,先后组建前线、敌后华侨服务团,救护、运输伤兵华侨救护队,还有在滇缅线公路抢运战略物资华侨机工,在各条战线为祖国抗战出力,有甚至献出生命。
所以当年春晚首《中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