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不量力’这种话,就是第三代作者加入。
得亏现存山海经中,还有第批作者所写‘夸父与日逐走’这种冷静文字留存。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最早山海经只有图,没有字,都是后来加。
想说,只有图话,谁能写出山海经?
相貌可以看图写,叫声呢?后人是怎知道叫声?还有座山叫什名字,这个难道是光看图就能知道嘛?
但是因为山海图和山海经是陆续流传,并总有新后人根据图往上填理解。
所以后面才会有那些明显感觉重复议论文字,连格式都样。
个西周贵人,看图上狄山,考证下心说:诶?这不汤山吗?
于是写下自己注释:说文王也葬在这,现在叫汤山……
然后也列举山里动物有这些这些,其中动物列举中,大多数重复,只比前半段多两种动物。
海经开端。
之后陆续有人得到图,往上填注释,也就形成山海经,直到现在就剩字,没有图。
比如《海外南经》就写: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曰汤山。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鸱久、视肉、虖交。
这就很明显,毕竟文王已经是商末周初时期人。
能说出文王葬于此,最早也只能是西周时期人。
所以画图者,至少同时期就有人配图写文字。
总之上古有人画图,还注释少许文字,可能很少很少,但定有。
那批文字,是最冷静和简洁。
之后夏商西周人总结遍,春秋战国人总结遍,再加上删除很多,以及失传图,
这是典型两个不同时代人,对同座山写下不同时代描述。
同样状况,在好几个经都出现,比如有个地方写成汤伐夏桀。
写这些话人,绝对不是第批作者。
称之为第二代作者,第二代这些人还算不错,他们至少在模仿山海经早期作者文风。
不像第三代作者,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人,直接往上加自己想象,直接把些东西艺术加工,强加主观臆测。
于是有人就说,山海经是周朝人写,甚至是东周末年战国时期写。
想说最早开始写绝对比这早,而且早很多,为什之后再说。
单说这段,很明显‘吁咽、文王皆葬其所……’都是后来加上去。
本来张山海图,图上已经有夏朝以前人给图配写些文字,在狄山这个地方,只写到‘离朱、视肉’那里就没。
什文王,早期作者根本不认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