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理念显然和享乐主义苏轼八字犯冲,苏轼这人是乐天派,被贬去岭南吧,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去海南岛吧,他还能在那里怡然自得地酿酒喝。
他就是被贬后还个劲地写诗文说“在这儿过得真啊真开心”,才会引得些人再打压他,将他贬再贬——毕竟,连皇帝都是他诗文粉丝,他写诗文传到京城皇帝是要看!万贬得不够远,皇帝想起他好来,又把他召回京怎办?
王雱虽然对这些事解不深,却早就与苏轼熟识,知晓苏轼有个永远都拘不住灵魂。
很明显,苏轼绝不会认同理学观点。
但是,这玩意棘手之处就在于,人家挥舞着三纲五常大旗,你还不能明着反对它。你不支持三纲五常,难道你还想反不成?
果王雱没记错话,这个理念最初是由程颢、程颐两兄弟提出,算起来程颢还是他们同年。至于苏轼说这个开班收徒年轻人,应该就是程颢弟弟程颐。
在往后许多年中,理学影响将会扩散到各个领域。没别原因,只因为这种学说很符合统治者需求,统治者需要朝野稳定,需要给百姓增加重重束缚,以免动摇自己位置。
简单来说,这就是种用来洗脑工具,拿着这个工具人不定真心相信那些条条框框,但他要别人都相信、都遵守,不遵守人就让他们成为千夫所指存在。
比如如今朝廷是鼓励寡妇再嫁,再嫁时还能带走自己嫁妆;甚至连丈夫离家三五年不归,也能允许单方面提出和离,另择佳婿。
倒推到唐朝时,人口稀少,朝廷鼓励生育,官府甚至还会拉溜壮汉到寡妇门前看看她有没有相中,相中就把婚事办吧,甭管什嫁二嫁三嫁,快再嫁生孩子才是正理!
苏轼到底还年轻,面对这种事连怼都还怼不熟练,只能来找王雱吐吐槽、发泄
可到后来,人们会给为亡夫守节“贞妇”立牌坊,对此大夸特夸,表示这是忠贞,这是值得赞誉,所有女子都得效仿这种做法才行。
没有人会去想,个女子在最美年华丧夫,却得为所谓“女不事二夫”而蹉跎半生,独自盛开独自凋零,日子该是多凄苦。
他们甚至会束住女孩儿双脚,从小告诉她们这样才漂亮,你们不这样做会被人嫌弃;你们不能让别人看到你姣好脸庞、不能让人看到你手臂与双足,否则你就是“不安于室”。
这切,不定是理学初衷,不定是程颢、程颐兄弟俩初衷,但是他们确实穷尽生去打造这样把工具。
后来许多统治者也用得极其顺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