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两日,狄青要启程离京。狄青没想让人送,连自己儿子都没告知,悄无声息地出城。
王雱早与范纯礼出城,等候在狄青离京必经之道上等待。
狄青远远见王雱,有些惊讶,他翻身下马,接过王雱递来酒,饮而尽。
狄青将酒杯递还给王雱,抬眸打量着王雱与范纯礼,最后叹息着对王雱道:“狄咏那小子还在禁军中当差,你平时
王雱和同窗们庆贺完这次“正式毕业”之后,才从范仲淹那听到这些消息。
王雱听完,摇头说:“天灾和人有什关系?”真要有,那也是因为有人强行想将黄河引回故道,才会招来这场水灾。
范仲淹知道王雱向对神鬼之说没有敬畏之心,更不信什天命,也没纠正他想法。事实上,很多人就真相信吗?不定,有人或许是真信,有人则是借机攻讦别人。
范仲淹叹口气,没再多说。
王雱也没再多问。他知道原因在哪里,原因在大宋开时“黄袍加身”。
俗称枢相。这位置原本是文官专属,他坐上那位置之后没少遭弹劾,连极力推荐他去平乱庞籍都不甚赞同。
这次把狄青弹劾走人不是别人,正是欧阳修。欧阳修写篇文章,陈述武官权势过大危害性,然后笔锋转,表示今年开封水灾就是上天警示,希望官家三思而后行。
这是自古以来惯例:既然皇帝是天子,那自然是受命于天。现在老天发怒,闹灾,那肯定是有人做得不对,老天降下警示来。
问题来,做得不对人是谁呢?要是皇帝,要是宰执,掌权就是你们几个,没别人!
官家琢磨,是啊,天降灾祸示警,这锅要是没人背,就要他来背啊!
黄袍加身可以发生在姓赵身上,自然也可能发生在姓钱、姓李身上——
所以才会有后来“杯酒释兵权”。
所以才会有后来“重文轻武”。
所以才会有皇帝对将领种种防备——比如将军三年挪窝,绝不能在个地方扎根,力求做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不管是为江山稳固而上书欧阳修等人,还是为自己地位稳固而上书某些人,归根到底都是戳中官家心中这层忧虑才能成功把狄青踢下枢密使之位。
而且,欧阳修说得很有道理,大宋以武立国,若是再让狄青当枢密使,难保天下军权不会尽数落入他手中,让将士只知“神将狄青”不知朝廷、不知君主。
官家动摇。
其他宰执也琢磨,感觉很对,本身就不该是他坐位置,这锅他不背谁背?
于是纷纷上书参加这场大规模甩锅行动。
狄青便丢枢密使之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