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旬日间,密札也好,奏疏也罢,真是纷纷而来,而且内容五花八门。
按照仁保忠总结,眼下各方面意见是这样:
如御营武将,多是上书说本部所驻地方如何要害,当面之敌如何强盛,本部兵力如何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偏偏他们本部兵马以往又多多能打,多多以少当多,功勋多多卓著……总之句话,这是想为本部争取扩军员额。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则是前线各处地方官,他们蜂拥上奏,却多在奏疏中讲述本地养兵之苦,说本地民力如何被驻军压榨干净,财政如何穷困,地方治安如何被驻军困扰,很明显是不愿让扩军后新设兵马往本处驻扎,或者本处驻扎兵马份额又往上涨。
这其中有趣是,武将们在争取各部员额同时,总是不忘给自己对手使绊子,有意无意、暗示明示其他各家部队多多无能。但文臣们却几乎立场致,而且格外团结,从从岳家军屯驻京东西路,到刚刚收复陕北,没有处地方文臣是欢迎更多驻军。
不多。
话说,自从朝廷在三月初强行而又正式推行张浚揽子北伐准备方案后,随着消息传达到地方,当然也有相关事务开始立即着手进行缘故,中枢这里,却是即刻收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反馈。
但是,这五件事情里面,安后和正名过于敏感,尤其是赵官家和当政宰执们态度之坚决已经透过邸报和三月初大朝展示淋漓尽致,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触霉头去讨论这两件事情……毕竟,不是人人都是李经有个好哥哥,还能外放到兴庆府这种大有作为地方当知府。
君不见,连御史中丞李光李宪台这次都没吭声吗?
当然,这也跟这两件事具体施行起来,本身牵扯不多、事情也比较简单有关系——朝廷在三月初二就直接往少林寺和洞霄宫派出使者,又将权邦彦与郭仲荀起发任命。
有资格写
与此同时,建财这件事情则是个真正硬骨头,是真正决定北伐准备工作成败关键所在,所以时间很多人对此事都在持观望和犹疑姿态……既没人敢轻易自请参与进去,也没人敢轻易批评,只是观望。
甚至说句不好听,许多沉默潜在反对派应该都在等这件事情在具体执行中出现问题,然后便会开口。
至于联盟这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等待各方面反应,也时不好插嘴。
当然,使者已经大规模发出去。
那相对来说,就眼下而言,所有人焦点都集中到小幅度扩军这个举措上,这是件比较简单、而且已经有成熟条件,同时牵扯利益极多事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