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他孙文台就是武人作风,就是董卓那种不把人命当回事武夫心态,只不过他以为他是讨董,是在不负天下,是大义凛然,所以就可以不负责任……但是这种恶果来如此之快,如此猛烈,却是让强如孙文台也度失态至此。
“想再问君侯几个问题。”朱治继续拱手相问。
“咱们这些人之间,有什不可以问?”孙坚已经在马上不动,也不回头,只
上,动不动,头也不回。“年少时求得是马上封侯,功名利禄;待颍川见卫将军,心中震动难名,求得便是能如他那般扶刀而起,不负天下;待到此时,封侯什早已经过,可是天下大乱,何尝不想搏搏更大前途?但也未曾失不负天下志向……”
孙坚今日真是格外坦诚,其实汉末枭雄有个算个,都是这种半现实半理想主义精神分裂症……面家国天下,壮怀激烈;面私心满满,能进步是步。
只不过,去年初时候,远在河东公孙珣忽然提出个第三概念,那就是时势使然,无论是家国天下,还是私心苟且,都是可以理解,但无论是何种姿态,都不能残虐不顾生民,否则便是如王匡那般无可赦。
消息开始没人在意,但随着公孙珣讨董功成,掌握中枢后,他自高粱亭到未央宫再到渭水畔前后三次政治宣言,不免让人重视,而对于很多小势力而言,也多少是起某些劝诫作用。
而这,其实也是今日韩拓举动个巨大法理支持,陈国陷落以后他作为,不仅符合传统汉儒士大夫种种价值观,也可能是第个引用这个政治宣言,然后站在底层百姓角度对这种战乱挑动者发出批判声音人。
或者说,也只有这个关心民间生活,写出过《陌上桑》老者才最有资格第个站出来以如此立场发出抨击。
当然,平心而论,这种抨击是有些不合时宜,也确实偏颇。
但是瑕不掩瑜,其人道德与政治批判几乎是不可阻挡,而且必定要流传后世……尤其是被批判孙坚本人,后者正处于从个单纯军事将领转型为政治家紧要关头,对于这种政治上道理他其实是能够隐隐察觉到,并格外敏感。
但偏偏他孙文台生来就是个武人,不像曹孟德自幼读书,兼理生民,本身就是个拥有自己见解政治家;也不像刘备,束发时便跟着公孙珣,深受其人影响,更兼性格坚韧,以至于自成其德。
这是他悲哀,开始渐渐醒悟到这些道理时候,昔日以武人作风干下那些事情却已经成为定论;但也是他报应,因为个人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抹去自己行为结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