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必由武学、武官必由武举,这是陈恪军事改革根本所在,相公们这下,直接斩断链条,让陈恪整体设计失灵。
武举不再是武官晋升必要条件,而只是‘重要参考’,其重要性大大降低,连带着武学地位也大大降低,其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
陈恪对此极力反对,他数度找到曾公亮,力陈如果这改,不如不改:“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只是给朝廷增加开支!这种生孩子没屁眼事情,坚决不干!”
曾公亮苦笑道:“仲方,你也要体谅难处,老夫真已经尽力。”
陈恪也听说,曾公亮这样谦谦君子,为此事都拍桌子、摔茶碗。然而两府议事,并非说你官位高,就可以成为主宰。因为就事论事是不可能,所有能利用事情都会被摆上桌面,成为谈判筹码,各种错综复杂制衡之下,谁‘法术势’运用更好,谁才会笑到最后。
当天会议并没有出结果,但是没过多久,曾公亮《武学改制札》得以通过,并很快由枢密院牵头,会同三司、兵部、吏部,进行皇家武学院改制。
改制后皇家武学院,设立武学院判名,武学同判两名,负责武学院管理。
之下设立马军、步军、弓军、水军、辎重、参谋六个分院,每院设武学正员、掌本学规矩事;设武学录员,佐武学正管理本学规矩事。
六分院皆有武学教授若干名,掌传授兵书、武艺,及编纂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并指导阵队演习等。以文武知兵者充任,品级无定。
武学教授之下,又有武学传授若干名,佐教授讲释兵书、兵法、军事史等训导武学生事。
此道第高手,非韩琦韩相公莫属,正是他在王拱辰和孙汴呼应下,硬生生去掉那条…
此外,还有若干职事杂官,如掌仪、直学、司书、司计、斋仆等,负责各项日常事务,无须赘述。
其实这些改革,最好是在赵宗绩大功告成,陈恪掌握权力后再推行,这样才能让切尽在掌握。然而如今武学院已经灭亡边缘,生存是压倒切头等大事。时间不等人,陈恪也只能将计划提前。
这样后果是,武学院应改革,都由相公们掌控,陈恪这个首倡者兼院判,却只能乖乖等待结果。改革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比如他身边,被硬生生安上两名同判,这是某些大人物在跑马圈地,必然会带来矛盾和不稳定。然而人家打着分权制衡旗号,正大光明安插亲信,陈恪哪能说个不字?
再比如,虽然方案大体得到通过,但最重要句‘非武进士不得授予七品以上武职’,被几位相公给删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