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陈恪捧着这些泥活字,心里别提多高兴。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优越性,实在高出太多,有这小小玩意儿,他就能深刻影响宋朝人思想!
但是试用结果,却浇他头冷水。事实证明,活字印刷质量不如雕版,泥活字又不能使用太多次,于效率上改善也并不显著,成本降低也很少。
见他反复吹嘘神奇技术,就这个效果,沈括苏颂等人都大为失望,陈恪却坚持道:“活字印刷肯定要比雕版印刷强,就算是泥活字,当印刷数量上去后,好处也会显现出来!”
因为雕版印刷缺点,实在太大,是,刻版费时费工费料,每页都需要刻印版,就算差行字,也得重新刻板。所以刻板工人数量和熟练程度,直接限制出版业发展。
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本论语雕版就需要屋子。个印书社,能有几十本书雕版,就算巨头。
知道有活字印刷术时,无例外,得到都是否定答案。
但陈恪清楚记得,毕昇就是这个时代人,而且年纪很大,应该已经发明出这项可以改变世界技术。所以他直觉着,把活字印刷推广开来,自己责无旁贷。
当他有足够力量时,便命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毕昇。然而关于毕昇生平事迹,史书无考,只有沈括在几十年后写成《梦溪笔谈》中有记载……
且沈括只描述说,毕昇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点都没有交代。所以还是等于没说,陈恪还是得大海捞针。
不过他相信,既然是布衣,就不存在吃饱撑,纯属因为爱好而研究印刷术情况。所以毕昇肯定是在印刷行业工作。只有熟悉印刷技术人,才会意识到雕版印刷术缺点,从而试着去改进。
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这三点活字印刷正好可以克服。
至于活字印刷本身问题,陈恪点不操心,因为他有沈括和苏颂。这两位千古卓绝科学家、发明家,可是解决问题高手。
而且他也有大体改进思路——个是高级铅活字
只是宋朝文教大兴,全国每州每县都有印刷作坊,想要找到这个人,还是得大费周折。
直到去年冬天,才在蕲州英山县,找到这位生时籍籍无名、死后光耀千古大发明家。可惜毕昇已经去世六年……
不过幸运是,毕昇并没有将他发明带到坟墓里,而是无私传给他弟子王大山。
于是陈恪派去人,将王大山,并全部工具带到东川城去。
陈恪马上命他制作活字,王大山便用胶泥做成个个规格致毛坯,在端刻上反体单字,用火烧硬,枚枚泥活字便造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