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算好,在庆历改革之前,主考官为显示学问,多取别书、小说、古人文集、或移合经注为题目,要得就是让考生傻眼。好在庆历新政中,规定诗赋论只能从《十三经》中出题,不然陈恪也只能祈求老天保佑……
这此应试诗题目是《天德清明诗》,有人说,应试诗就是用来歌功颂德,否则两宋三百年,几十万首应试诗,怎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名篇呢?这次也不例外。
应试诗不是般诗词,它是淘汰考试科目之,越是思想内容缺乏,就越是要在艺术形式上较真。作出来诗必须要合乎规矩,
已是天光大亮,再看考场中,已经有半人起来答卷,还有半终于睡着,此刻好梦正香呢。
出去上个茅房,打水洗把脸,又吃几块小郡主亲手做得点心,陈恪才神清气爽回到考场,开始天答题。等他把‘帖经题’做完,考官才把那些睡死过去家伙叫起来……
接着做墨义题。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共十条。这个也不难,只需要牢记《十三经注疏》即可……尽管近些年来,《十三经注疏》被学者们批得体无完肤,但科举考试中,还是将其作为标准答案,不然这卷子就没法批。
对于背诵超人,墨义也没有难度,不到上午,陈恪就完成。但大头还在后面呢——诗赋论各首、策五道。般来说,诗赋论是真正重点,至于策论……帮子书生妄论国政,只能贻笑大方。
但秋闱主考官裁量权很大,万脑子抽筋,要以策论为主,不好好写可就坐蜡,所以也马虎不得。
好在陈恪已经接受十年正规学校教育,哪种类型都能驾轻就熟。
趁着状态正佳,他决定先把三道‘诗赋论’作完。所谓‘论’,就是考官给出段经典,你来阐发番议论。这个因为见仁见智,不好评价高低,因此在阅卷过程中,不太受重视,只消观点别太偏激就好。
重点是诗和赋,为便于评判,诗是格律诗、赋是律赋,而且要求十分苛刻。比如赋,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就用律赋。但宋代律赋又与唐不同,它不仅限韵,而且要限用韵次序;不仅要讲究起承转合,而且要八韵贯通体贴,十分严格。字不慎,便入黜格。故有人将它比作填词,实际上比填词还难。
应试格律诗也是样,十分考验考生文学素养和基本功。
而且,诗赋也不是自由命题,而是从《十三经》中寻找题目出处,不能随意自拟。这就出现个问题,不能把《十三经》烂熟于胸考生,可能连题目出自何书都不知道,就更别说破题。考场又不许发问,只能瞎答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