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减少发解考试难度,士人移民汴梁,还可获取京师无比优越教育资源,所谓‘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为诗赋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学京师者不善为诗赋论策。’此外省试考官也居于京师,更利于士子考试信息把握。
从以往经验看,通过京师发解考试而登进士比例最少不低于四成、最高甚至能达到五成……这远远高于地方各州两成多登第率,由此可见京师教育质量之高。
陈希亮是京官,眉州距离京城,有好几
科举,看似是考定终身,但实际上,远不单单是场考试那简单。想获得更高录取率,想取得更高名次,在考试之前年,甚至数年,就必须开始行动起来。
陈恪和宋端平他们出川游历,拜谒高人名士,又何尝没有此中打算呢?如今他们已经是当今文坛盟主、翰林学士欧阳修门生,自然不需要再费力气拜谒,只要专心读书便可以。
陈恪这次回川,是给小妹定心、二是让自己收心,三是办理‘寄应开封府’手续,四是搬家……
所谓‘寄应’,用后世话说,便是……高考移民。宋代科举,分三级,解试、贡试和殿试,其中前级是后级基础,所以理论上说,只有通过在本路举行解试,才有资格到汴京,去参加下级贡试。
比如,蜀中举子,都要到成都参加发解试。但这就牵扯到‘解额’问题……所谓‘解额’,就是录取人数……地方各州解额是固定,所以,大宋贡试参加人数,总是固定。
但大宋重视文教,为鼓励百姓读书,真宗皇帝还亲自做过广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已经深入民心,因此读书人数量连年激增,发解名额却从不增加,这就导致发解试时,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残酷竞争。
旦过去,虽然不说是康庄大道,但四取贡试,足以让人幸福到流泪。
虽然按规定,生员必须在本州本贯应试,但朝廷也有条件允许在别处应试……比如在京*员,原籍离京两千里,允许其子弟‘寄应开封府’;又如乡里遐远、久住京师者,许于国子监附学,在京城参加考试。
在京城考试有什好处呢?想想后世就知道。而宋代对京城政策倾斜,甚至还要超过后世。比如在汴京城内,同时会举行三场发解考试……国子监发解试、开封府乡试、以及别头试。
三种考试针对不同人群……前者是为在国立大学念书监生准备;二者是为开封府土著市民准备;三者是为那些未经科举得官,又想参加科举者,以及权贵子弟准备。加在起,其录取率要远高于地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