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经过上百年变通之后,考官们渐渐形成种默契,阅卷只重头场七篇八股文,对于后面两场,只需文字通顺,没有错别字即可。
为什会只重八股呢
晚于八月底,距开始阅卷时间不过十来日。再扣除中间酒席谈笑,真正阅卷时间不过三四日。
再加上两位主考官并不直接批卷,他们只是为六位同考官推荐上来试卷把关,决定取与不取。所以全部阅卷任务,都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这在明初还勉强可以胜任,因为经过多年战乱,人口锐减,读书人更少,比如说洪武四年,只有千二百余人应浙江乡试,而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四千余人。
而且阅卷工作量,不仅由试卷数量决定,还需要看试卷答题量。生平均在第场要答两千两百多字,第二场三千五,第三场三千多字,三场共计近万字。
四千多万字阅卷重任,全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且对于这些试卷,他们必须做到字斟句酌,绝对不能像童生试与科考那样,目十行、走马观花批完事。
因为乡试是国家抡才大典,取中举人便有资格做官,其重要性便是提到国家兴亡程度也不为过。所以为保证阅卷质量,在公布录取名单之后,各省还需将取中举人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这个步骤叫做‘磨勘’。
‘磨勘’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无聊*员们,会审阅每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错漏,经磨勘查出,都必须进行严厉处罚。按照规定,同考官阅卷过程中,没有通篇‘句读’,会有降级处罚,如果同考官‘句读’有误,则会罚俸年。情节严重,还会降几级,罚数年俸。那些同考官本就是些六七品小官,谁能受得?
在‘句读’上做文章,来让同考官们好生阅卷,这主意简直变态到极点。因为这时候写文章是不用标点,同考官阅卷时,必须仔细读过每篇文章每句话,否则根本无法断句圈点。
所以阅卷者根本不可能目十行,他们必须逐字逐句阅过,不仅要注意文字通顺与否,还要给每份试卷写评语,并陈述是否荐卷理由。
※※※
想想吧,试卷时如此之繁多,时间是如此之紧迫,阅卷者又是如此之少,出纰漏还要受弹劾,降级罚俸。而考试内容又是如此复杂,涉及文体如此之多,且文章又是千人百面,有平奇虚实繁简浓淡之异,同考官们纵使都是神人,也不可能保质保量按时阅遍全部试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