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韩冈般*员,就算人望很高,但文学水平上若是过于拙劣,便不可能被任命为考官,所以能被任命为知贡举,便是份极为难得荣耀。
不过如果没有太后亲口所说半月之后再行推举,根本就不会有现在纠结。
由于考官人选定下之后,就需要立刻进入贡院锁院,若是在朝中翰林学士、或是地位相当重臣里面挑选位出来担任知贡举,那十余日后廷推,至少会少上票,说不定还会再少上位候选人。
朝堂中有资格担任枢密副使就那几位,试问李定他愿不愿意放弃投票机会,去做任权知贡举?
在经历前次推举后,恐怕所有人都明白,以参加投票人数,任何票分量都是重中之重。少票,很有可能就会导致之前所有计划化作场空。
因为场宫变,使得原定锁院之期被延误。加之许多*员被牵扯进蔡确大逆案中——不论他们是否当真是逆党,只要有嫌疑,朝廷就不可能安排他们为国取士——使得之前由蔡确主持定下考官人选全都作废。
之后又因为韩冈提议以侍制以上官推举宰辅,所以考官名单直悬而未决——朝廷要选择考官,至少得以个两制官为知贡举。这在当时心想要垄断入选名单新党中,肯定不会答应宝贵票数被分薄。就算为此拖延上点时间,也有先帝大行、宰相谋叛之类理由,没必要担心会为此惹来士林非议。
但时至今日,知贡举人选已经不能再拖下去。
“诸位卿家,知贡举人选,不知可有何提议?”向太后环顾殿中,问着下方臣子们。
知贡举人选其实很好定,切循例就可以。
尽管能够跳出来背叛者,之前应该都跳出来,接下来投票
又不是初次创新,这是自唐时开始,就延续数百年考试,有是先例可以供后人参考。
依照近年来惯例,基本上都是由现任翰林学士权知贡举,然后在三馆或知制诰、御史中,选两三人出来权同知贡举。再从国子监教授、博士,以及前科排在甲二甲进士中,选出干人,作为初考官、覆考官,还有参详官、封弥官、编排官等等。
而三衙也会挑选名将领,率宫中禁卫护卫贡院,同时开封府也会派出府中兵将,共同封锁贡院内外。从考官进入贡院开始锁院,直到考试完毕,位于开宝寺附近贡院,都是天底下禁卫最为森严位置之,不会比皇城稍差。
不过二十人考官中,最为重要还是作为考官之首权知贡举。
除身份地位需要是玉堂华选——至少是堪比两制——此人还必须是文学出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