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汉末郑玄加上唐初孔颖达注和疏,已经通行几百年,但王安石对此却又不同解释。陆佃是王安石弟子,当然知至甚深。
得到叶祖洽和陆佃回答,上官均将试卷抖,不用再看。
静默也随之降临于厅中,视线在空中交错,众官沉默地交换起眼神。
不同于郑玄注,也不同于孔颖达疏,这几题答案,与如今国子监作为标准教材《十三经注疏》全然不同,而是来自于张载和王安石。若只是采用其中家之言,考生身份可能性还会有很多,但同时出现在张卷子上,那就不可能会是他人。
不过都没有说破。若是说破,不论取中,还是舍弃,都会引来外界场
所谓中格,就是关键字个字都不能差,省、多,都只能是“之乎者也”之类语助词。在三十条问题内,能中上二十八条,在上官均昨日看过试卷中,也可以算得上是十里挑。
其他点检官也不做自己事,都看着上官均动作,见到他连着摇头,看得又快,知道那些试卷想必都是不堪入目。等到上官均终于点起头来,便互相看眼,不知道那是不是韩冈卷子。
接下来,上官均像是转运,翻过两份之后,竟然又发现份试卷有多条中格。
只是他头没点多久,却又下皱起眉头,自言自语:“这条不合注疏啊!”
不同于前面份让他满意试卷,错误两条,只是漏字缺字。而这份不中格回答,完全是自出己见,与《十三经注疏》全然有别。
“易与天地准”,是《易经》中极关键句话,也是正常考生都能回答出来题目。前面被上官均摇头否决试卷中,正确回答也有大半。但偏偏这张卷子给出答案,却离经叛道。
不过,这答案也不是前面看到卷子那般,全然是胡乱写来,尽是赘言废语。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念着回答中两句,已经可以看到在其背后,有着个完整体系。上官均抖试卷,亮给众官:“这是谁家说法?!”
“这是张横渠释义。气为万物之本原,不是他还会是谁?!”叶祖洽不愧是状元之才,立刻就给出答案。又盯着试卷看两眼,当即发现另外处与注疏不同回答,“至于‘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他有些犹疑,“好像在哪里听过,却又时想不起来。”
“这是介甫相公解周礼段,在相公《淮南杂说》中有此节。”陆佃这时开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