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嘴角仍含着笑意,应声答道:“亦觉着边、王二位贤弟才学出众,不过李伯徵实不必请。和衷兄进京就已到过他家,他们兄弟来往其实密切,若请他,到文会上就不方便咱们说话。”
他亲身体味过发现父亲是写自己最爱看连环画作者感觉,不想让李兆先也体会回。
而且叫上李兆先也没什用,崔燮可有原则很,家父子只用人,就跟古代名将挑兵士样,绝不会父子俱用。
王守仁跟他定下此约,由他帮忙请边贡、王九思二人共聚。那两位才子中边贡性情稍软,王九思却倨傲,不是诗文出众才子不愿意见。但李梦阳
不过是《京华日抄》《主意》《提纲》之类文集,书封上那些国子监、翰林名师不过是编书胡乱借人名加上。他自恃才冠世,根本不屑看别人讲制艺套路,曾有朋友要借他看,他还作诗讽刺那套书几句,令朋友羞愤离去,险些与他断交。
直到后来投在杨清门下念书,被恩师送套《科举必读系列》,他才知道自己狭隘——那真就是名师,是朝廷大臣们对经义解读。讲义之后还附针对性题目和答案,让人做题目验证自己是否真读懂书中内容。
那些答案中就有崔燮文字,如既往地利落明快、言简意赅,却没有中试文章里那股奔腾痛快气势,叫人不够满足。
他有心见崔燮面,可弘治六年他进京赴考时,这位前辈早就回乡守孝,直到如今才回来……
李梦阳敛起思绪,问王守仁:“伯安这问,莫非是有机会叫见着这位崔侍讲?”
王守仁微微笑:“不只是见,咱们读书人在起,不就得谈文章?和衷兄在乡间新作许多文章,寄给《归田赋》才只是其中极不起眼篇。他有几篇文章实在是足以传世名篇,布局新奇、内容精深,发前人所未有。读之再三,斯可谓国士文章矣!”
他说得句句真实,绝不夸张,但跟李梦阳想象出绝世佳文岔出十万八千里。
李梦阳读过《归田赋》,已觉着思玄而辞舒,有皡皡气象,更想知道叫王守仁夸成这样几篇文章是什样。
他胸中怀着期待,慨然允诺:“只要崔侍讲相召,梦阳必推却别人,去赴他约。”说两句,又想起几位与自己在诗文上志向相投朋友,问道:“可否请边、王二位贤弟同去?还有李伯徵贤弟,他是西涯公之子,与崔侍讲必定相熟,咱们道做个文会,畅谈诗词文章,岂不热闹?”
他说着说着,仿佛看见王守仁看过来目光中带上丝怜悯,但那丝情绪就像是他错觉,很快就消失不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