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文字都是样整丽,通篇干干净净,全无涂抹,只在题目旁列着串红圈,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选得三名这样有才华知政事甲进士,将来留给后人,也算是他为君二十三载中为大明最后留下批贤臣吧。
如今九边外虽有些癣疥之患,但国中大体也算太平治世,英庙昔年失落土地他也取回不少,朝中又有他遗下济济才士……总观天下兴隆之象,他也算未负烈祖遗泽。殆及千载之下,汗漫史册之中,著史之人也该记他为代守成明主。
且如今太子大婚,国本已定,他也能安心与贞儿重会于天上……
成化帝想到太子,不禁又想起自己打算留给太子贤臣,垂眸望向几位学士,缓缓问道:“可有,崔燮,卷子?”
没有,已经塞到二甲里去。难不成皇上看这三份卷子还不满意,硬要点李东阳那个学生进甲?
四人行礼已毕,尹直、万安、刘吉三人各持便卷,依次于御前诵读。
“臣对:臣闻人君代天以理物,常秉天下之大权以成无为之治,人臣代君以协理,当明天下之大分以建匪懈之功……”
“臣对:臣闻帝王之御极也,体君道以奉天心,而后可以建久安长治之业。肃臣纪以奉天职,而后可以成内修外攘之功……”
“臣对:臣闻帝王之御世也,必文武并用而后天下之治法以行。必仁智相须而天下之治人以得……”
成化天子端坐于上,默听三位学士以洪亮铿锵之音念诵考卷,心中已有定见。
他虽说承恩入觐过几回,也没到能叫皇上如此欣赏
第三篇对策略偏重以奖惩之道,少言及如何拔举人材,故偏于用而失于体,重于末而轻于本,答得不如前两篇全面。
前两篇中于选材、赏罚两项讲得都平衡,但文章内引用典章也有上下之别:第二篇引用典故少而精,如唐之试理人策,汉之封关内侯,都是举前朝所行之政,可以为今日镜鉴,举材、考察之法亦详细可用。而第篇中所引典故虽远多于第二篇,却多借前朝名臣之例,以人之遇代朝廷治法,到底不够全面。
而且三篇之中,以第二篇文句最和音律,声调起伏、抑扬顿错间隐隐有歌咏之音,由眉目俊美、声音洪亮清朗首辅万安娓娓念来,竟比另两人读都似好听些。
当然,这绝不是因为第二篇吹捧他比肩唐虞、远迈周宣吹得最卖力,将内外之患推给有司诸臣任事不利推得最干净,更不是因为这篇在大结时只夸他“敬天法祖”,不觉得他还需要“持心无逸”“敬无逸”。
天子心中已排定名次,等彭华念完最后句“臣谨对”,便命覃太监取三篇卷子亲自过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