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公布下去之后,少年们欢呼雀跃。这大半年教育熏陶下来,他们不再似父辈们那样谨小慎微,只想绕着家门过活生,而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想要出门去看眼。
沈哲子只公布出发时间,其他并未作出任何指示。关于拉练准备工作,全由这群少年自己去做。
所以出发时那天,每个人准备都不尽相同,由此也能看出个人不同性格。
有人准备软弓,有人提着竹枪,有人背上几斗粮食,有人披着张渔网,更有甚者,直接腰间挂串草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想法准备不同物资,就连那提草鞋者都振振有词要路卖到山阴去,以换取吃食。
但这些人都不及沈哲子准备充分,他带足足三十名装备齐全龙溪卒,还有五辆牛车。
知识修养,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之类。但同时经义也很操蛋,微言以大义,这就造成各种曲解诠释,让人不知道该信哪个。
比如“格、物”这两个字,在古代应用范围极广,这就造成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明末刘宗周便说过“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可见争论之驳杂。
甚至到宋代儒学已经昌盛年代,仍然有针锋相对理解。司马光便认为,格,为抵御,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
时下文化士族之所以能占据舆论高地,就是因为各自家学传承,垄断对经义诠释权,继而控制民风导向话语权。
沈哲子教导少年营,最核心点就是,只做事,不论道。以六经注,而非注六经。立足时下,有该做事情,只要做事,经义就可以诠释行为。而非捧着堆大道理,来衡量件迫在眉睫事该不该做。
大半年相处下来,少年们对这位少主敬畏之余,也不乏亲近,看到沈哲子准备庞大队伍,当即便有胆大者叫嚷:“少主作弊!”
沈哲
只要确定这行为基础,再保持个积极人生态度,无事不可为。
所以,教导少年营不足年时间,沈哲子就不顾别人劝阻,把人拉出来,进行次长途跋涉拉练。
这群少年大半没有离开过庄园,野外谋生本领几近于零,可想而知不会轻松。但那又如何,既然件事应该做,那就试试。长久困在庄园里,这些少年能力也不能获得长足提升。
不过沈哲子也没有什经验,第次比较保守,只挑选六十多个年龄和表现都不错少年,经过几天准备,便正式上路。
从武康到会稽山阴,直线距离是两百余里,实际路程还要更远些。考虑少年们体力问题,以及或会遇到麻烦,沈哲子计划用十天时间到达山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